“不會這個。”陳俞安對這些家伙倒也沒多少歧視,說實在的,他們也就是愛打架、不好好學習而已,真正的壞事兒倒是不會干、也不敢干,隨手演示了幾個技巧,將座位讓開,讓他們試著自己操作兩把,自己再根據他們的操作指點兩句。
然后就和于江峰一起離開,各自回家去了,到了晚上,依舊是來到老地方,這次順便從街邊的小超市買了一條紅塔山塞給電腦室老板。
“別人給我爸送的,我家沒人抽煙,放著也是浪費。”客套幾句硬是讓老板收下,老板一直不收自己的錢,陳俞安只要用這個來代替了。
來到老位置打開網頁,這場罵戰依舊在持續中,說起來文壇罵戰也算是傳統了,遠的魯迅、李敖自不必說,這些年也是幾乎每年都有罵戰。
比如香江回歸那一年,張頤武指責韓少功《馬橋詞典》,抄襲《哈扎爾詞典》,引發文壇大論爭。
去年,王朔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看金庸》的文章,文中將“金庸小說”、“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并列為四大俗,引發一場大罵戰。
今年先是衛慧《上海寶貝》涉嫌抄襲棉棉小說引發兩人之間的罵戰,接著余杰撰文《余秋雨,你為什么不懺悔》,引發文壇關于“懺悔”的大論戰,到陳俞安和孫云曉這次,已經是第三次罵戰了。
只是這次和前幾次有所不同,前幾次都是單對單的罵戰,參與者大都是兩位或者幾位作家,以及他們的粉絲。
而這次卻是陳俞安引領新一代的作家對孫云曉等人的集體攻擊,規模無疑要大得多,而且還使用上了網絡這種全新的媒體形式,涉及的群體不僅是作家還有他們的粉絲,許許多多原本對文學并不關心的年輕人或者教育工作者也參與進來,影響力遠非前幾次可比。
之前幾次都是熱過一段時間,罵戰的雙方把該說的話都說了就算結束,而這次卻是一直從陳俞安發表那篇關于《夏令營的較量》的文章之后,一直持續到現在,而且看樣子還會繼續持續一段時間,現在遠不是結束的時候。
陳俞安也不想讓它結束,再怎么也得持續到自己參加完新概念作文大賽才行,在此之前,就算對手縮了,他也會想辦法重新將他們挑撥起來。
看完這些,再去那個隱秘論壇和卓子旭等人聊了聊,然后打開郵箱看看有什么新的郵件,最上方的依舊是付星的郵件。
打開一看,首先是說明自己上次投稿的文章毫不意外的過稿了,然后又告訴了他一個略感意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消息。
“從《賣油翁》到現在,你發表的文章也不少了,有沒有再積累一些然后出書的打算?《萌芽》雜志社很愿意能夠幫你出書。”付星寫的郵件很長,但核心的意思就是這幾句話,趙天昌和《萌芽》雜志社看到陳俞安最近風頭正火,想借此機會幫他出書賺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