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金山山脈,自西北向東南延展,綿亙數千里,直下大漠。蔚藍的天空中,漂浮著淡淡的云層,云層之下,是閃爍著明光的雪山,雪山腳下,是森林草場,谷地苔原,湖泊遍布其間,河流奔騰而過。
春季已至,嚴寒消退,萬物復蘇,山麓之間,也明顯多了幾分生氣,雪豹羚羊奔馳于山野,松鼠飛鳥覓食于叢林。
自古以來,依托著金山山脈,有大量的部族,在此采獵游牧,生存發展,曾經稱雄塞北的突厥人,就是發跡于金山以東,最終從柔然手中接過霸主的旗幟,參與到同隋唐之間的東亞霸權爭奪中。
數百年下來,幾度興亡,近幾十年中,也是作為契丹遼國的屬地,同時,一股新的草原勢力,也在低調地發育壯大之中。這是幾股由回鶻、達旦以及轄嘎斯后裔組成的部族,遼國內部,呼之為粘八葛部,也正史上乃蠻部的起源。
當然,他們還很弱小,不過,由于地處僻遠,又依山傍水,有豐富的林場、牧場資源可供取用,發展雖然緩慢,卻在不斷壯大之中。
漢遼之間的爭端,也沒有將他們卷入,漢軍輕騎遠征,血戰漠北,大亂之中,他們也是少數沒有被波及到的部族,反而趁機招納吞并了一些從東面逃避而來的殘部,有了進一步擴充。
在金山東南麓,翼只河下游(額爾齊斯河),一片林蔭密集的谷地之中,駐留著一支部族,放眼望去,足有上百頂大大小小的帳篷。
這是一支約兩千人的族聚,從金山周邊大大小小的諸多部落來看,規模不算小的。更重要的,這支部落比較特殊,全是青壯,而圍繞著營地搭建的緊密而牢固的寨柵,更突出其特殊,在寨樓周邊,以及營地中央,更有幾面旗幟,迎風而立。
不論是玄旗,還是“劉”、“楊”、“王”字的軍旗,都顯得有些破舊,且盡然鮮血,但不論是血跡刀痕,都不掩其昂然氣質。
這支迥異于當地部落的部族,顯然就是漠北漢軍了,殘部。
去歲,在漠北烏孤山兵敗于遼樞密耶律賢之后,漢軍西撤。
在遼軍的窮追猛打之下,漢軍大部離散,或許亡于遼軍之手,或走失于茫茫草原,最終漢軍于遼國鎮州城匯合,收攏敗卒,重整旗鼓。
然而,遼軍追擊甚急,還未站穩腳跟,耶律賢統帥的漠北部族聯軍已然逼近。無奈,楊、王二人,不得不舍棄那些失散未歸的將士,繼續西撤,一直退到原阻卜王城,方得片刻喘息。
不過,在耶律賢的統帥之下,遼軍展開的追擊,很是堅決,很快,追軍又至。遭逢新敗,敵強我弱,形勢危急,在這種情況下,王彥升與楊業經過一番緊急的商討,以求出路。
向南通過大漠返回大漢,這個選擇直接放棄,在這種緊張的形勢下,沒有充足的準備,南歸,面對遼軍的截殺,即便闖過了,還要面對沙漠戈壁那惡劣的環境,這與取死無異。
至于流在漠北打游擊,更是坐以待斃,因此,沒有經過多少遲疑,楊、王二人定議,就如李崇矩調查推測所得,向西求生。
短暫的收拾準備之后,在遼軍追擊之師抵至之前,楊業與王彥升率軍,一路向西,直奔金山。而后面的結果證明,這個決議,做得正確,也讓遠征的漢軍將士逃脫的覆滅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