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不至于此吧”大概是覺得劉皇帝“動刀子”的說法有些嚴重了,劉旸道“鄉兵義勇本就是大漢軍隊的輔助與補充,如今只是對邊塞鄉勇加強建設,用以緩解日趨高昂的邊軍軍費,還是保證疆防安全,一舉兩得,大漢的兵制也并未更改呀”
劉皇帝注意到劉旸不解的眼神,稍微沉默了下,說“開了這道口子,未來會如何發展,如何變化將來會不會因為財政問題,進一步削減正兵
在我看來,這就是在大漢的國防軍事長堤上鑿開一道口子,一個可能引發大漢兵制劇烈變革乃至崩潰的缺口。
輔助終究只是輔助,那些鄉兵義勇再是剽悍精壯,能代替朝廷在編正兵嗎半農半兵的鄉勇,能與職業的軍隊相提并論嗎
兵農合一,那是府兵制,沒有均田制,連歷史老路都會走得不安穩,不妥,實在不妥”
聽劉皇帝之言,劉旸眉頭也皺了皺,連續地看了他好幾眼,劉旸的表情間也帶上了少許郁悶,不解之色愈濃了。
此時的劉皇帝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固執,那憂患意識也過于強烈了,朝廷當下,不管是從財政還是從軍政上來說,都是該有所變化了,這一點連劉皇帝自己都清楚。
然而,那種過度的患得患失也實在令人不解,而傳達給旁人的,尤其是劉旸這樣熟悉他的人,就覺得劉皇帝似乎特別焦慮。
劉皇帝的那套說辭,有說服力嗎并沒有太多,那只是劉皇帝常縈于懷的一種顧慮罷了,顯得過度,顯得莫名,若不是他是劉皇帝,劉旸早就駁斥回去了。
在劉旸醞釀著如何掰扯此事而不會惹怒劉皇帝時,劉皇帝卻做出了反應“此事暫時擱置,這等大事,也不是我們三人在這亭中閑談議論就能定下的,還需同中樞大臣們商討商討,群策群議,我也需要再考慮考慮”
前不久,在瓊林苑中,也是在這水榭邊上,父子二人才就東北開發鞏固的百年大計做下了決定,那時候劉皇帝可是堅決得很,也沒有同大臣們商討的意思。
顯然,重點還在于那最后一句話,還要再考慮考慮。
“陛下,如欲減輕軍費糜耗,除了軍力之外,還有一條,或可省減”見自己的提議劉皇帝仍舊沒有接受,當然也不算徹底拒絕,李繼隆猶豫了下,還是主動開口了。
“你說”劉皇帝對女婿的態度依舊溫和。
李繼隆“以山陽漠南為例,當地邊軍戍卒每年的軍需、補給,有三成來源于山陽當地,除了少數屯場,大多發于云中。有大約五成從太原發送,余者甚至每年需從西京輸抵邊陲。
陛下也曾言,每年供饋邊軍,車馬糧草轉運所耗,就要占據總體耗費的一大部分。從云中出發向沿邊堡塞轉運軍需,所經路程,短則兩百里,長則上千里,其中便損失了大量物資。至于從京城往邊地轉運,過程中的無謂損耗還要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