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崇政殿的宮道間,兩道人影并肩而行,腳步很輕,幾不可聞,氣氛稍顯壓抑。良久,劉旸開口了“盧相公所言,也不是沒有道理,如此大動干戈,又如此急切,確實容易出現問題,超局震蕩,人心不穩,甚至影響各地官府正常運轉,導致治安惡化。
適才大臣們的反應趙相也應該看到了,那是面服心不服啊,雖然伏首聽命,卻也只是怯于陛下與朝廷的威嚴。
此事,眼下雖然通過了,但想要真正落實,只怕還免不了波折,只怕天下道州,都要震動了”
劉旸在那里感慨著,趙普兩眼中也閃過少許異色。事實上,就如劉旸那般,這些重臣要職的調整,趙普是親自參與擬定的,但從他個人而言,也是持一種保守態度的,即便要調整,稍加震懾即可,也不必在大漢官場放這么一顆驚雷,涉及過半道州與為數不少的中樞部司大臣。
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場官場大地震,還是全國范圍的,這樣的影響,實在讓人望而生畏。
只不過,劉皇帝被那些地方大臣的“貪欲”給激怒了,其志甚堅,是定要變一變大漢官場的格局,通過人事變動,調整地方權力結構,樹立朝廷威嚴,當然,最根本的目的還在于強化君權。不論如何,出現了同中樞朝廷討價還價這種情況,就已經意味著“危險”了,至少劉皇帝是這么看。
因此,哪怕有些保留意見,琢磨劉皇帝已久的趙普見他這種態度,也不敢質疑,只能從速從效地去落實,并且盡量在執行的過程中,保持穩定,避免大局出現不穩。
也就是劉皇帝,否則,趙普這心里也難踏實。而此時,聽劉旸的感慨,趙普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道“臣歷來不喜盧多遜,與其不和也不是什么秘事,不過,臣也不得不說,此人雖然汲汲于名利,但其見識與才干還是有的。就此事而論,臣也不得不承認,盧多遜的意見,確實有一定道理”
趙普這話,看起來是公事公論,難得對盧多遜表示肯定,但話里總有種給盧多遜上眼藥的感覺。劉旸心中固然對盧多遜積壓了許多不滿,但這個時候,頭腦卻異常清明,沒有什么表情變化,劉皇帝的警告他可是始終放在心中的,趙盧之間的爭斗,他最好也不該參與進去。
“只是詔制已下,事成定局,只能盡力維持,不要引發動蕩,此事,還需趙相多多支持啊”劉旸看了趙普一眼。
“殿下言重了”趙普當即應道“這本是臣之本職,敢不盡力”
“論大局觀,滿朝之中,怕是沒人能與趙相相比了”劉旸出言恭維道。
趙普搖頭謙虛道“殿下過譽,臣不敢當”
兩人聯袂前往崇政殿,短暫的交流過后,又陷入了沉默,見劉旸興致不高,似乎還在為此事人事大變動憂慮,不由問道“殿下既然對此事這般心憂,為何不向進言”
這話問到了劉旸,也讓他打起來了精神,偏頭看向趙普,想了想,不答反問“趙相覺得,我應該向陛下進諫嗎”
不待其答,又道“我觀趙相,心中也是有所疑問的。趙相居相一十六載,久治國務,熟諳人心,在這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而在這等事上,趙相的見解與態度,也更為重要,你若發話,以陛下對你的信重,想來也會多些考量,這比我說話,或許更有用處”
聽劉旸這么說,趙普輕輕一笑,似乎想通過笑聲掩蓋尷尬,說“論見識,天下何人能與陛下相比,臣之所以不進言,卻也是因為從心中,也認同陛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