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以來,算是建國以來最平靜的十年,民安其樂,官盡其職,除了兵制改革深入以及安東戰略之外,并沒有大的變故。
承平既久,就難免滋生憂患,尤其是地方上,也有些年頭,朝廷沒有對道司大吏進行調整了。
于朝廷中樞而言,天下安定固然是好事,卻也不能沉浸于此。臣不敢說一定,但地方上滋生的一些問題,也的確有很大一部分出現在這些牧養一方的大吏身上。
毫無疑問,進行人事調整,是符合朝廷的吏治方針,也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以免積弊難返。只是,陛下性格素來剛強,其氣魄與膽識,也是無人能及,或許在臣等眼中,如此做法,偏于操切罷了”
趙普這番話,實際上并不能說服劉旸,在他看來,這是趙普的一貫習性了,為了迎合劉皇帝,而去找理由,找解釋。
但是,又不能不承認他說得有道理了,至少不能直接反駁,畢竟為人子、為人臣,他還能真說劉皇帝的不是嗎
輕輕一嘆,劉旸苦笑道“但不論如何,大漢接下來一段時間,將多事了”
這自然是必然的,那么多重職及大臣調動,可不只局限于被安排的那些大臣,還有他們所代表的各集體、各勢力、各派別,由內而外,所涉及的所有中樞部門及地方道州,怕是都要跟著變動,一整個鏈條都跟著擺動起來的時候,那就是整個官場的動蕩,甚至是帝國的動蕩。
也就是僅僅局限于文官體系之內,但是,因為兵制持續改革而帶來軍隊的變化,影響至今猶在,大漢內外諸軍以及新邊防體系,也仍在調整磨合之中。
兩方面齊進,朝廷果然掌舵的舵手,但是那種反彈來的壓力,也是不可放松的,劉旸憂慮的,大抵也在于此。
見其始終難以釋懷,趙普的語氣也變得有些認真,嚴肅地對劉旸道“殿下,請恕臣倚老賣老,多講兩句”
“趙相但講無妨,我當靜聽”劉旸對趙普的態度還是不錯的。
趙普道“殿下當知,大漢自建國以來,發展至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波瀾不驚的,其間創業守業之艱苦磨難,殿下想來也有所體會才是。
從國家大局而言,自然是越穩妥、越穩定,則越好。但是,一味的求穩保平安,卻無異于放任矛盾與隱患的滋長,陛下的利弊之說,不需臣多講,殿下要看到此番官吏調遷可能產生的動蕩,同樣也該看到調整結束后吏治的澄清。
另外,陛下坐朝當國,已然三十又二載,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什么風雨沒有經歷過,什么動蕩沒見識過,什么困難沒克服過
只要陛下在,那大漢就不會出問題,所有事,都將歸于平靜,一切都將恢復正軌,大漢還當穩步前行。
殿下對皇父,應當有足夠的自信才是”tercss”cear”,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