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這只是李繼隆站在臣子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他也不可能真切地理解一個老皇帝的矛盾心理。
同時,連李繼隆都產生這樣帶有懷疑與審視的目光,也能反應出當下這些勛貴大臣們的心理狀態。按理說,作為老皇帝的大女婿,他是連類似的思考都不該產生,就像過去一般,但如今
大伙依舊敬畏老皇帝,這份敬畏也逐漸發生質的改變了,當著老皇帝的面,那必然是如履薄冰、小心伺候,然一旦離開視線,那真的是什么想法與念頭都能蹦跶出來。
李繼和的恭賀,一下子勾起了這些日子思考所得,不過,有些事情,還不便與在場的這叔侄二人議論。
看著李繼和,李繼隆威嚴的面龐上露出點作為兄長的寬和笑容,擺手嘆道“比起衙司內的大小庶雜務,我還是更喜歡直接領兵作戰,鎮守一方。這幾日,我是越發懷念當年領兵漠南的時光了”
對于大哥的履歷,作為一個合格的弟弟,李繼和基本能夠如數家珍,聽其感慨,當即附和,把他在漠南的建樹講出來“大哥六次出塞,六征漠北,可謂名聞天下”
“些許虛名,受之有愧”李繼隆搖頭,神色倒也認真,略帶悵然道“至今仍舊被詬病為仰公主之幸,實有負先父英名啊”
見狀,李繼和當即勸慰道“都是些嫉妒流言,大哥不必掛懷,若莫作此想,反倒遂了小人之意。陛下用人,向來量才舉賢,殿前都虞侯如此重要職事,豈是裙帶關系就能走通的,那么些名駙馬,也只有你與楊元顯楊延昭得到重用”
李繼和這番話,若是讓老皇帝聽了,估計也得汗顏。雖然老皇帝“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提倡了幾十年了,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用人唯私的例子比比皆是。當然,或許在李繼和這些人眼中,就只“賢”與“才”的那部分。
聽其勸慰,李繼隆笑了,他是何等樣人,哪里需要這個兄弟來疏導情緒。別看李繼和也是快三十的人了,但在李繼隆眼里,依舊只是個小弟。
笑意收斂,李繼隆嚴肅地看著李繼和,沉聲說道“你此番來得正好,我恰好有事需向你交待”
頓了下,李繼隆緩緩敘來“陛下有將近二十年不曾出巡遠游了,大內軍也是一般,須知,常駐宮廷,與護駕出巡,是完全不同的,容不得疏忽大意
這些年,大內軍中,多了不少懈怠之風,大量勛貴子弟充斥其中,這固然是陛下對功臣子弟的愛護與提攜,但他老人家也絕不會允許自己的御林軍滑墮。
此次出巡,就足以看出許多問題了,誰優誰劣,誰長誰短,誰能誰庸,多少能有所體現。
你護駕途中,當謹記一點,要將此次出巡當作是打仗,面臨的是沙場上的生死考驗,而不是去游山玩水、避暑看花。
端正態度,一絲不茍,雖不至于讓你出類拔萃,從大內軍官中脫穎而出,但至少不至于出差錯
寒門子弟不容易,勛貴之家,同樣也沒有多少犯錯的余地”
李繼隆的交待,雖然語氣始終平和,但態度上有些過分鄭重,讓李繼和感受到了一股巨大壓力。迎著兄長認真的目光,李繼和平復下心情,也滿臉肅然地應道“大哥教誨,小弟定然銘記在心,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