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請辭”垂拱殿內,皇帝劉旸眉頭微皺,意外地看著拱手肅立于御前的魯王劉曖,低沉的聲音中的隱隱透著些不滿。
沒錯,就是魯王,就在今歲夏,皇帝劉旸又給他的兄弟們加賜恩典了,當然針對的只是部分人,其中劉曖以輔弼有功晉魯王,劉昭則以世祖嫡子之尊晉燕王,同時還有十五皇弟劉晅賜蜀公,十六皇弟劉曜賜韓公。
至此,世祖皇帝所出一十六子,悉有名爵。劉曜排名老末,年紀輕,封爵就是單純的恩典,相比之下,十五劉晅就要悲催得多了。
早就到了封爵的年紀,只是因為當年忤逆世祖皇帝之意,做了不愿分封救國的出頭鳥,被單拎出來敲打,殺雞儆猴,再加上后來惠妃的求爵言行觸怒先帝,以致于劉旸都登基了,劉晅還是沒名沒分的,處在一種萬分尷尬的境地,在京畿上層權貴中時刻抬不起頭來。
說來也是心酸,劉旸這道恩典落下,總算是解決了劉晅的尷尬,使二十四歲的劉晅,終于能夠“抬頭”做人。
對劉晅的遭遇,劉旸當然也有所同情,覺得先帝責之太厲,但示之以恩,目的顯然也不那么單純。
收買人心自是其一,至少劉晅母子自此對劉旸是千恩萬謝,惠妃更是逢人就夸今上英明仁德,在京畿貴婦圈子里,不斷替劉旸揚名。同時,惠妃畢竟姓符,是孝賢仁皇后的親妹妹,是劉旸的二姨,沖這份關系,徇點順水推舟的私誼也無傷大雅。
當然,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私情方面只占劉旸決策因素很小一部分比重,在封賞諸弟的背后,還有一些更為隱晦,卻更為關鍵的原因太子。
毋庸置疑,關于太子的選擇,是劉旸上位之后面對的諸多問題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并且避也避不開,從他登基開始,角力便從明里暗里各方面地展開了。
早在世祖皇帝時期,東宮之中就已經不大安寧了,太子妃與趙妃之間,以及他們分別代表的慕容氏、趙氏兩股軍政力量,明爭暗斗,是不亦樂乎。
不過那時候斗爭的范圍與烈度都有局限,畢竟上頭有世祖皇帝鎮壓著,真鬧得狠了,不只自身要挨板子,太子也得跟著吃掛落。
當然,慕容太子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能產下皇子,以致于選擇收養蕭妃所生劉文濟,也就導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東宮內的斗爭都表現在女人間的“爭風吃醋”上。
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還要從太子妃誕下嫡子劉文澎開始,這是一個標志性的轉折。從那時起,太子妃就和當年的符后一般,大義光環在身,無可動搖。
相比之下,原本趙妃最大的“依仗”,就不那么可靠了,畢竟,在大漢的禮制體系中,嫡庶有別,始終在長幼有序之前。
而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比起世祖皇帝的“不偏不倚”,劉旸則始終處在一種猶豫的狀態中,態度有些搖擺。
一方面本能地擁護嫡長制,一方面又對兩個耗費了他不少心血的年長皇子寄予厚望,后者倒也與世祖皇帝某一階段的心理和契合。
也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中,在登基之前,沒有對立太子問題進行任何形式的討論;大典之上,也只確立慕容氏為皇后,太子之事只字未提。如此決定,就是想再等等,多看看,容后再議。
太子畢竟事關國本,冊立太子也不單單是確立名分的問題,給了名,還要給權的。想想他在冊立太子之初,東宮的配置吧,牽涉到朝局,引起帝國中樞權力體系與分配變化,那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