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那樣,在許多朝政大事上,尤其是人事問題上,劉旸就不得不多一層顧慮,所謂投鼠忌器,又何必將自己置于那種尷尬境地。
或許也是作為一個帝王的本能,天然地排斥自身權柄的切分,何況,他這皇帝才干多久,才剛開始過癮,他也春秋鼎盛,何必急于一時
另一方面,不急于立太子,也是對繼承者的一種保護。太子,歷朝歷代都是不好做的,作為一個當了近三十五年的太子,在這方面劉旸可太有發言權了,最終能夠闖出來,黃袍加身,修成正果,那都是大毅力、大智慧、大忍耐的結果。
一者屬意難定,二者為自身權柄,三者避免黨爭,基于這三點原因,劉旸向朝廷釋放了明確信號,太子問題暫且擱置。
然而,這終究只是一廂情愿,劉旸想往后延,但其他人卻不那么想,也難如他意。過去的半年多,宮里朝上,不停地有人在他耳邊念叨提醒,不停地有人上書進言早定國本,以安人心。
而從那些紛雜的人事與諫言中,難辨忠奸善惡,看得到的只有叵測人心、利益茍且。其中,除了那些什么事都要插上一嘴以顯示存在感的清流學究之外,表現得最為迫切的,卻是以趙匡義、趙德昭為首的趙氏集團。
在這事上面,他們沒什么好遮掩的,身處在那個位置,也遮掩不住,且不說趙匡義的政治野心有多強烈,就算他淡泊寧靜,身后也免不了有一堆人推他出來,帶領大伙去爭。
趙氏,代表著的早已不局限于趙家,還有一大波勛貴、官僚的利益。世祖皇帝當初雖然對趙氏兄弟有所打壓,但終究沒有下死手,也就導致趙氏始終在大漢內部具備強大的影響力,掌握一部分話語權。
趙匡胤在軍,趙匡義在政,這倆兄弟幾十年積攢的實力與底蘊任誰都不敢小覷,尤其是趙匡胤,雖然他本人以及同時期的老貴們大多已經離世,但以他們為核心形成的這股軍政勢力集團卻保存了下來,發展壯大,并且盤根錯節。
當然,這并不能夠算是一個十分穩固的軍政聯盟,內部也有分歧,凝聚力也沒那么強大,否則以世祖皇帝的脾性,下殺手都是有很大可能的事。
只不過,在大多數時候,他們的利益需求一致,就比如太子問題,大伙的支持力度就要強些,也能盡量往一塊兒使。
畢竟,大漢帝國雖大,但最上層的權力與各種資源終究是有限的,蛋糕沒法進一步擴大的情況下,就得互相搶食了。
到如今,同一張餐桌上,皇室的餐盤自然最大,東西最美味,而剩下的每一家,盤子也基本固定了,想要有所突破,要么繼續向外擴張,要么就從同桌的盤子里搶食。而相比之下,后者或許困難更大,風險更高,但收益也同樣更高。
對于以趙氏為核心的那一批貴族、官僚來說,把趙家生的皇子扶上太子之位,日后再繼承大統,那回報必然是可觀的。
當然,對于權貴們而言,一條道走到黑是不可取的,一旦事難竟成,直接跳船下車也是理所應當。但至少在初期,會一些實實在在的支持,基于此點,趙匡義在朝中調動攻克“太子”這道難關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
另一方面,作為世祖皇帝遺留的歷史問題之一,大漢龐大的功臣勛貴集團,各種利益集體是很多的,形勢也很復雜,并不只他一個趙家
至少作為太子之爭的另外一個主角,慕容氏,其份量可一點不比趙氏輕,實力與影響力甚至猶有過之。如果僅論勢力大小,那是沒個具體標準的,各有優勢,算是旗鼓相當。
但從始至終,慕容氏在事實上是壓趙氏一頭的,慕容延釗是元從老臣,是大漢早期的統帥,趙匡胤不管后來功勞有多大,都是后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