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曖又張了張嘴,但見皇兄那副不容拒絕的模樣,無奈之下,只能行禮告退。
“等等”
還沒走兩步,劉曖便被叫住了,轉過身來,拜道“陛下有何吩咐”
看著劉曖,劉旸眼珠子轉悠了兩圈,輕聲道“你都有尸位素餐之感了,朕也不能無動于衷,免得你心思不定
政事堂諸相公皆有監管、代領部司的情況,楊公在都察院那邊事務繁重,此后你可協管監察諸事,你幫楊公分擔一二吧”
聞言,劉曖眼神中浮現出少許波瀾,在過去的半年中,劉旸確確實實地對楊業以及都察院了強力支持,不只政事堂拔高楊業地位,在監察體統內也進行著效能改革,為了強化都察院權威,甚至對皇城、武德二司進行了限制,尤其是正常的司法、監察事件,都不準許二司再像過去那般隨意、粗暴干涉。
在這樣的環境下,都察院的御史們,日子自然好過了,在朝里朝外都能抬起頭了,話語權也大大加強,作為左都御史的楊業,地位也是水漲船高。
可以說,如今的都察院,對于有心進步的官僚來說,可是一個不錯的去處,便是過渡,那也是真鍍金去的。
劉旸拿出協管都察院的權柄,自然是誠意十足的,不過,在短暫的猶豫后,劉曖還是選擇拒絕,應道“陛下看重愛護之心,臣感激涕零,只是,監察之肅重,還需一鐵面正臣,臣度德量力,行事迂緩,難堪其用”
“你今日,一直在朕面前妄自菲薄,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難道,先帝與朕的眼光都有錯,都識人不明”平靜地審視著劉曖,劉旸緩緩說出這么一番話來。
“臣不敢”劉曖見狀,連忙表示道“臣奉命”
不過,劉旸卻改了口“你既然覺得不堪都察院之重,朕也不勉強于你這樣,秋舉還有幾日就要開考了,你與李師同知貢舉。
也不需你識人閱卷,只要你把守貢院,落實考制,杜絕舞弊,保證考試公平公正,有序進行,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給朕挑選一批人才出來
如此,不算為難你,也未超過你能力范疇吧”
劉旸都這般說了,劉曖哪里還敢有異議,立刻應道“臣奉詔,必定竭盡全力”
時下已是雍熙元年秋八月初,與往年不同的是,洛陽士民除了準備歡度中秋之外,也再一次見證著新一批士人舉子們魚躍龍門,繁花似錦的洛陽城里,也格外熱鬧。
今年本就是常舉大年,不過因為世祖駕崩、新皇登基等一系列事情耽擱了春闈,劉旸在年初特地下詔,將科舉推遲到秋季,多給相關職吏以及天下士子半年的準備時間。
作為登基之后的第一場科舉,又是統治元年,皇帝劉旸再重視也不為過,以太傅、內閣大學士李昉作為主考知貢舉,秋初升任禮部尚書的前吏部侍郎賈黃中為監考。
如今再把劉曖派去監督,這一屆各科士子算是有福了,只要能脫穎而出,必然有別于其他年屆。這也是一份運道,對天下士子而言,一些政治資歷,有的時候就是看時運,撞了,就天然具備特殊性,在仕途的關鍵時刻也能起到大作用。
劉曖算是被劉旸打發走了,但與此同時,劉旸的心情也被搞壞了。他本身就因劍南、東川的旱災心氣不順,劉曖又搞這一出,作什么妖
心情難以收拾好,看奏章也無興致,劉旸干脆起身,出去散步,同時命人傳召皇城使王約。
八月秋高,風清氣爽,秋老虎過去之后,氣候也更加宜人,藍天白云之下,劉旸漫步于宮道之間,心情總算好轉幾分,凝沉的面容也多了幾分釋然與愜意,直到王約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