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關于趙王之流言,可否查清楚來源”陰著一張臉,劉旸問道。
王約顯得有些遲疑,這流言可最是難查的,京城又本是流言蜚語的溫床,過去也有太多影響重大的流言、童言,最后的調查也是無疾而終,難明出處。
注意到皇帝那不快的表情,王約終究沒敢正面回答,而是表示道“小的當再派人手,加緊調查,定然揪出背后的宵小鬼祟
另外,是否可以采取措施,禁止此類議論”
“不必”劉旸直接否決。
一點小事,若搞得滿城風雨,反倒不美,流言中雖有影射之意,但還不值得大張旗鼓,那樣只會顯得他這個皇帝心虛,不能容人。
琢磨了下,劉旸又問“魯王府中有你們的眼線吧”
王約聞言,臉色微變,魯王可正當紅受寵,不禁局促道“稟官家,司衙只是依常例安排,絕無冒犯魯王之意,官家明鑒”
聽其言,劉旸擺了擺手,沉默了一會兒,好像有些難以啟齒一般,但終究開口了“魯王府,也多盯著些”
王約訝然,忍不住抬眼看了看皇帝,但見他臉那副漠然之態,并不敢多問,當即應道“是”
可以說,至少在這一刻,劉旸心中的疑忌不只是針對趙王了,對魯王劉曖也起了疑,今日的請辭,多少給他一種不適感,劉曖似乎有做戲的嫌疑。
劉旸也不禁懷疑,劉曖此請,到底是真心請辭,想讓位于劉昉,還是感受到了劉昉對他地位的“威脅”,方才以退為進。
甚至于,通過這樣的手段與操作,引起自己的猜忌,從而把劉昉排擠出京城。
如果是后者,那么魯王劉曖那敦厚的外表下,究竟隱藏著怎樣一顆機心,便是劉旸思之,也有些不寒而栗。
人心總是難測,魯王請辭的消息像插翅膀一般傳遍洛陽層,自然也進入到趙王劉昉的耳朵里。
難說劉昉聞之是什么感想,但沒有多久,當輿論還在進一步發酵之時,趙王劉昉又主動表,目的有二一請罪,二請辭。
前者向皇帝劉旸表明心跡,他與京中流言無關,絕無裹挾民意輿情逼迫給自己加官授權的意圖后者,則用實際行動表示,愿意離京就國,不讓皇帝為難。
或許是趙王這種光明的舉動、坦蕩的態度,打動了劉旸,最終還是下詔挽留,不讓其回北庭。
而既然把人留下來,就必需給一個說法,在秋舉開考前兩日,皇帝劉旸下詔,給劉昉加俸祿、加封地把高昌道西北部與北庭接壤的兩三座小城鎮封給他,同時以華章溢彩之辭褒獎他,最為關鍵的,讓他以內閣大學士參知政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