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金蘭州府以外的七州縣軍政主官,無不是來自于國內的勛貴子弟,抑或是立有開拓之功的功臣,劉曙就是把統治之權明明白白地分享給他們,由他們這些漢族權貴,共同享受這片土地。
不是分封,勝似分封。當然了,這樣的做法也是最有利于開拓的做法,而不管是安東還是安西,作為大漢對外拓殖的試驗田,也給劉曙這樣的后來者了最好借鑒,即便地理環境迥異,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在劉曙政府的組織管理下,林邑國的文明開發程度有了顯著提高,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發展到如今的程度,也有太多吃老本的地方,而當下,劉曙決定為了林邑國的未來再謀取一塊根基之地。
那個地方,就在林邑國西南,被林邑國高層稱之為“河洲”的地方湄公河三角洲。基本占據了原占城國土的林邑國,農漁是其天然優勢,畢竟是占城稻的發源地,一年三熟是基本情況。
然而林邑國土,適合耕種的沿河平原地帶多狹長、擁擠,可以養人,但無法長久地富足地養人,尤其來了這么多在大漢國內見過世面的“上流社會”人群。
于是,尋找一塊更加豐饒、能夠更多資源、供養更多人口的土地,成為了林邑上層的迫切需求。而具備優良水土氣候條件的湄公河三角洲,自然成為了林邑國的目標。
事實上,關于三角洲平原的情況,對多年往返于大漢與南洋之間的漢人商民來說,并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慣于耕種的漢民只要見識過那里的水土條件,就沒有不垂涎三尺的。
而林邑國對三角洲的窺探,也引發了鄰居真臘的強烈反應,早在開寶年間,雙方就已經就這塊寶地進行爭奪了。當然了,是由林邑國支持的那些漢人商賈、武裝移民,從海上登陸上岸,驅逐土著,建立據點。
于真臘國那邊而言,漢人的行為,則突破了過去行商的底線,野心畢露,就是侵略,自然啟動反擊。
不過在初期,沖突還不算激烈,不過是你突襲我的據點,我搶掠你的城鎮。
不過,進入雍熙年,隨著林邑國逐漸走上正軌,隨著軍事建設的加強,沖突的烈度開始提升了。
在雍熙三年的時候,真臘國那邊組織了上萬人,發起對漢人的驅逐行動,意圖把三角洲的漢人商民趕下海去。
聞訊的劉曙,遣送劉珙領軍三千拒敵,一番廝殺,憑借著劉珙出色指揮能力以及林邑軍的裝備、戰斗力優勢,成功挫敗了真臘國那次行動。
也正是從雍熙三年起,真臘與林邑之間算是徹底撕破臉皮了。僅從國力而言,在中南半島之上,沒有那個國家與勢力能與真臘相比,即便是林邑。
如果雙方面對面的拼消耗,林邑國也未必拼得過,劉曙也舍不得拼。但是,劉曙的林邑畢竟不是周遭那些土著國度、部族勢力,他有來自國內源源不斷的力量投入,每來一個移民,經過一個商人,都是對其實力的提升。
而最直接的,是來自安南道的支持,在此事上面,是有朝廷背書。每一次劉曙向朝廷打報告求援,說面臨真臘進攻威脅了,最終總能摳出點好處,方自然是安南道。
而在雍熙五年冬,真臘國發動對安南道的襲擊,其背景也基于此,平心而論,朝廷也算是被林邑國給拉下水,當然,真臘國主動挑釁的舉動,也的確愚蠢。
從去年十月開始,作為征南大軍副帥的侯延廣,便已經率領兩廣軍隊南下,開始對安南道內的叛亂進行清剿,殺了很多人,平叛的效果也很好,一個月的功夫,大股叛軍基本不存在了,有的部族選擇再度低眉順眼,拒不臣服者,則只能奪到西、北方向的山地、高原里打游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