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兒,劉文濟頓了下,又抬眼望著劉旸,沉聲道“另一方面,在具體公事俗務的解決處理上,十個飽讀詩書、精研經史子集的大儒,也未必比一個通習法律、農書,熟悉民生人情,熟練運用算法數術的普通士子得力”
而聽劉文濟講到這兒,劉旸稍稍愣了下,然后忍不住開口了“此言,過于武斷,有失偏頗吧”
劉文濟道“或有偏頗,卻是臣在江南道這幾年見識經歷下來,最深切的感受
各地官府衙司就像一艘艘船,想要穩定航行,除了需要朝廷命官的掌舵、操帆之外,還需要大量水手海員協助,方能乘風破浪。
數目龐大的各級職吏,乃是朝廷統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諸多政事、命令的傳達者與執行者,對江山之鞏固、國家之安定,具備重大作用”
劉旸的眉頭不由自主地擰了起來,思吟一會兒,抬眼看著劉文濟,幽幽道“自世祖時起,朝廷又何曾忽視過廣大職吏的作用朕好奇的是,你也是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學習圣人之言,不過聽你的意思,在為政治民之事上,卻不愛采用
你這番話若是傳出去了,被那些老儒士林批個離經叛道都是輕的。
何況,朝廷居高位、掌重權的臣僚,也不乏飽覽群書、學富五車之大儒,他們同樣精明強干”
聞言,劉文濟當即拱手表示道“古圣先賢之言,臣自不敢藐視,天下職吏數目數十倍于朝廷命官,人分良莠,才有高低,又豈是所有人都具備朝中高官賢臣那般的稟賦
何況,先賢之經典教義,也未放棄,如婁江學院那百余學生,便人人都有啟蒙基礎。
臣猶記得少時世祖的一次教誨,言先賢圣哲總結的為政之道、治國之法、馭民之策,只能作為知道鞏固朝廷統治、維系江山社稷的指導思想,而欲使整個國家平穩有序地運轉發展,還需要一些具體的辦法,一些具體的人。
臣也是最近這幾年方逐漸意識到,世祖當年所言辦法與人,指的或許就是大漢諸多制度規矩、法條律例,就是大漢數以萬計的官吏群體。
再者,世祖不喜老儒,陛下也一向推崇法治,但大漢帝國依舊發展得如此繁榮昌盛。由此可見,國家之治理,還需著眼于實際,而不能一味務虛。
在選吏之事上,朝廷也該當予以重視”
聽完劉文濟的侃侃而談,劉旸不禁凝視著他,目光之中帶著少許復雜之色,有一說一,這還是二兒子頭一次向他闡述自己對治國、理政、馭民、用人之事上的理解認識。
“臣妄言如有不妥,還請陛下恕罪”注意到劉旸的目光,劉文濟又道。
劉旸則擺擺手,嘴角掛上了點笑容,很是感慨地說道“在此事上,你的見識,比朕要高多”
劉文濟哪里敢接這茬,略顯緊張地表示道“陛下之英明洞察,高瞻遠睹,豈能是臣所能比擬的。”
劉旸輕輕搖頭,道“朕針對冗員、冗吏的裁減,哪怕清退一萬名職吏,也只是揚湯止沸。裁人容易,建立一套培養、遴選吏職人才的制度與規則,卻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