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提慕容太后在朝中安插慕容氏子弟、門生的行為,能否真正加強皇權,鞏固劉文澎的帝位,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粗暴的干政行為,也激怒了雍熙老臣們,在朝中引發諸多非議與不滿。
而這種不滿,在慕容太后打算罷免張齊賢尚書令之職,推慕容德豐上位時,堆積到最高點。反噬,也由此而來。
輔臣們的反抗,可也是有法理依據的,太后之舉,干政之事另說,但其言其行,完全是在挑戰太宗皇帝定下的輔政之制。雖然張齊賢論才德、威望、資歷,都不足以完全壓服一眾公卿老臣,但他卻是太宗定下的輔臣核心,如今這套機制還沒運轉滿一年,就有人想換核心。
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太宗皇帝的威嚴豈容區區一婦人挑釁當然了,根本原因,還是權力之爭。
來自輔臣的反擊發生在平康二年仲春,以宰相、尚書右丞、慕容氏中最清醒、最具才干的慕容德豐病逝為契機。
生前,慕容德豐死死地維系著朝廷內部的穩定,彌合著太后與雍熙輔臣之間的矛盾,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一場針對太后干政的政治行動展開了。
當然,不管慕容太后此前做法有多少非議,即便抨擊一個“牝雞司晨”,她至少也是打著皇帝的名義,正統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以臣犯后,可是大不韙之事,對于雍熙輔臣而言,這個決定也不容易下,這個萬難的行動還得由一個更為合適人來發起。
有人想到了趙王,可惜劉昉根本不搭理,最終由“病愈”魯王劉曖率一眾群臣上表,進行了一場“移宮”請逼愿迫。
一直到平康二年,慕容太后仍舊居住在坤明殿,而劉曖等人要達成的目的,就是請太后讓出“鳳殿”,使中宮皇后楊氏,楊業孫女正位,至于太后則依成例移居慈明殿。
當然,這絕不只是的移居一座寢殿那么簡單,更為重要的是,斬斷太后干政的手,斷絕其與外朝的聯系,當魯王劉曖代表宗室出面,公卿百官聯合起來的時候,一個弱勢的少年天子,并不能的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而移宮成功,阻止慕容太后橫加干涉朝政的背后,也無形削弱了一層皇帝的權威。可以想見的是,太后說話不管用了,由她提拔起來的新晉慕容氏子弟、門生們,也在后續遭到清算,被一個個趕出朝堂。
結果則是,大漢帝國的權柄,徹底操之于魯王劉曖以及張齊賢、李沆等雍熙輔臣構合的一個輔臣集團中。這個集團,未必有多牢固,但在一段時間內,也確實是由他們掌舵著大漢帝國前進的方向。而經過此前的風波,皇帝對于輔臣們的影響力一度近乎于零。
平康元年秋到二年春發生在帝國中樞上層的整場政治風波中,天子劉文澎基本只是冷眼旁觀,實在是無力干預。
但與此同時,小皇帝的內心中也悄然積攢著越來越多的不滿,至少,皇叔與宰相們不該那般欺負、逼迫皇太后,那是他的母親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