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行皇帝寵臣,資歷薄弱的王慶若,在其駕崩后,在朝中的處境立刻就尷尬起來了。
而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觀察,王欽若也開始下注了,此番前來,正是向劉文濟投誠效忠的。
王欽若其人,顯然是有把刷子的,就在翌日,便用實際行動向劉文濟展現著他的能力與效忠。
作為“過繼派”的邊緣人物,王欽若進宮求見慕容太后。第一次向太后,“真誠”、“徹底”地陳說利害,回顧歷史恩怨,一番利口饒舌,成功地讓太后把主要注意力轉移到劉文渙身上。
王欽若的說辭中,有兩點很打動太后之心,其一,她與趙妃母子間的恩怨,是如何也化解不開的,不把劉文渙打下去,日后必受其害;其次,劉文濟“勢弱”,等把劉文渙排擠走了,再對付劉文濟更輕松;其三,縱然最終過繼不成,劉文濟比之劉文渙,顯然更有利于慕容太后,他是嫡母,當年還有撫養之情
王欽若一番話最直接作用便是,奪位形勢隨之大變,由三方相持,迅速轉為兩方合力打擊劉文渙,很快就把支持劉文渙的聲音給打下去了。
到平康九年正月二十一的,在劉文澎于梓宮內躺了兩個月了,關于帝位繼承的事宜,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候選人”變成了兩個,或者說兩類荊王劉文濟,荊王劉文濟之子。
雖然還是兩方相持不下,但到這一步,距離結果出來已經不遠了。于是,王欽若又適時地提出建議了,開始在朝中大力宣傳“太后垂簾”以彌補過繼皇帝年幼,難以掌國的問題。
可想而知,當這樣的聲音抬頭后,掌握著大權的權貴們是何等反應。
平康九年正月二十六,大概是徹底看不下去這種奪位造成的混亂了,趙王出山了,自邙山返京,直入朝堂,正式表明對帝位傳承的干預。
劉昉并沒有找太多人來助漲聲勢,只有一個人陪同他,已經年逾八旬的楊業。
一個白發蒼蒼,一個形如枯槁,但這兩個老者,邁著遲緩的腳步,踏入廣政殿,召集所有公卿宰相大臣,當著眾人的面,說出“國賴長君”四個字后,關于帝位繼承的爭論,也由此宣告結束,但漢帝國的繼任之君,也在“便秘”兩個多月后,終于新鮮出爐。
平康九年三月朔,荊王劉文濟在眾臣擁戴下,于乾元殿登基正位,改元端拱,時年三十九歲。
s當劉昉、楊業明確支持劉文濟后,風向大轉,徹底壓過太后一頭,眼見勢難挽回,王欽若又去勸太后,與其繼續為難設阻,惹新君繼位后的敵視打壓,不若支持,換一個體面。
慕容太后,又被說動了,因此,雖然激烈爭斗了兩個多月,但劉文濟這個皇位,最終卻是上下一致,滿朝認同,連慕容太后都放下芥蒂,為其背書之后,劉文濟繼位的法理性,也隨之攀之最高,難為人所動搖。
這樣的結果,不算出人意料,但這樣的收場,卻出乎很多人意料,而能做到這樣的地步,新君劉文濟那溫和的面孔下,又隱藏著怎樣的深沉與明智,是值得注意的。
只不過,很多人都只注意到一個“弱勢長君”的繼位,以及沉浸在皇帝主動采納端拱年號的喜悅中。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