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位之初,重重壓力,種種麻煩,就不斷向劉文濟襲來,即便他已經表現得足夠隨和、無害,但仍舊有人不斷地來試探他。
但麻煩再多,說到底也是人的問題,把握好朝廷的人情變化,處理好與權貴們的人際關系,即便暫時事無所成,劉文濟至少能做到穩如泰山。
在新朝的人事問題上,劉文濟干預的并不多,尤其在代表著帝國權力中心的廣政殿政事堂內,基本維持著康宗后期的配置。
而這樣的結構,固然使得貴族勢大,但于還沒站穩腳跟的劉文濟來說,卻有其一利,至少他先天地就獲得來自寇準、徐士廉、向敏中、王欽若的支持,而這四人,已經帝國廣大庶族官僚群體在中樞的代言人了,遠不比當初。
要知道,當初庶族官僚其勢最盛時,至少在中樞層面,是要蓋過勛貴官僚的。當然,這也需辨證地排除皇帝影響之后再去看待,而整個康宗時代的發展,似乎也說明了一件事,在當下的大漢帝國,最終還是由功勛貴族們說了算
至于尚書令王旦,他的倒臺是必然的,鎮不住場子是一方面,劉文濟繼位過程中的波折也需要有人買單。作為“首相”,從他站在慕容太后一邊開始,不成功,那就只有下馬。
不過,劉文濟顧念其三朝老臣,及過往功勞,給了他一份體面,讓他出任山陵使,監造康宗陵墓以及日后的國葬儀式。
這里需要提一下,在趙王出山,力挺立長,朝廷在劉文濟繼位事宜上達成共識后,才繼續康宗的后事,劉文濟登基,也是按照“以日易月”原則在國喪結束之后。
不過,康宗生前未建陵寢,因此,屬于他的“安寧”還在緊急修建之中,距離大葬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梓宮還得停放在垂拱殿。
為表尊重,劉文濟在登基后,把自己理政視事的寢宮,選在了世祖晚年常居的萬歲殿。于是乎,端拱皇帝,不住垂拱殿
而劉文濟對王旦的安排,一干權貴們看在眼里,多表示滿意,至少這份謹慎、寬容的姿態,值得贊揚,比起康宗的荒誕不經、難以捉摸,剛上臺的劉文濟表現得可太讓人舒服了。
王旦罷相,大抵是朝局影響最小的一次“首相遜位”了,而比起此事帶來的影響,還是尚書令這個職位本身更讓人期待。到端拱元年,尚書令大漢帝國首相的地位與職權,已經徹底鞏固了,這就是輔佐天子秉執朝政、治理國家的百官魁首。
而在劉文濟時代剛剛開啟的時候,這個職位,不是僅靠皇帝支持,就能夠立足的。對于尚書令的繼位人選,劉文濟首先請鼎力支持他的趙王劉昉擔任。
結果并不出乎他的意料,劉昉直接拒絕,完全不是那種擔心皇帝猜忌的感覺,只是很從容地向劉文濟交待了三言兩語,讓他好自為之,善待臣民。
對于劉文濟的資質、器量與能力,早在當年南巡之時,劉昉就有深刻的認識了,至今記憶猶新。朝廷內外,在看待新皇劉文濟的問題上,只有少數人能看得清楚,趙王劉昉顯然是其一。
而面對趙王一番坦誠的交待,劉文濟也如釋重負一般,向他躬身行禮,彎腰九十度那種。
同時,為表感謝,劉文濟又在后來追封折太妃為皇后,謚號孝誠皇后。當年魯王為此事直接被趕出朝堂,當時朝中群議不斷,而到劉文濟,辦成就像喝水一般簡單,滿朝上下,只有贊同,幾無反對。
而此舉,毫無疑問,讓劉文濟得到了折皇后所出那數十名子子孫孫的認同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