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劉文濟出宮的頻率有些高,當然不似康宗一般好嬉戲游玩,他只是去拜訪老臣,尤其是那些歷仕數朝老臣宿舊,一慰老臣之心,繼續養望,賺取了著“端拱皇帝”的好名聲。
而年近九旬,依然健在的壽國公李少游,則是一個不可能避過的人物,就沖劉文濟這一番表現,也足顯重視。
思慮間,忽見李少游眼睛大睜,精神大振,手舞足蹈地,便開始宣講起來“想當年,高祖起兵,世祖年不過十七,老夫年方及冠”
劉文濟與李少游的交流,基本是各說各的,李少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劉文濟則講述著他想表達的東西,即便問對之間驢唇不對馬嘴,但皇帝光環形成的濾鏡下,畫面卻顯得格外和諧。
等劉文濟離開公府,鑾駕起行之時,劉文濟不由悵惘的嘆息一聲,李少游雖然不屬于那種傳統的英雄式人物,但畢竟是開國功勛、世祖元從,也曾一度活躍大漢政壇,對大漢的政治、經濟、民生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如今老來,落得這番昏昏垂暮之態,實在令人唏噓。同時,像李少游這樣的“五朝老臣”,在帝國也是鳳毛麟角了,而每一顆碩果,都彌足珍貴。回宮之后,劉文濟便降詔,賜壽國公李少游襲衣、金器、玉杖等物品。
而壽國公府內,送走皇帝之后,李宗愷方才下意識地松了口氣,回到亭間,李少游已然又睡過了,鼾聲又起,面態安詳。
李宗愷也仔細觀察了老父一番,此時心中也充滿了納罕,他不知道,適才自家老父究竟是清醒,還是糊涂
端拱元年,是一個凋零的年份,一大批“上古時代”的老貴陸續辭世,包括好幾名重要人物。
首先是廣陽侯趙匡義,于當年七月初,在侯府中辭世,無疾而逝,算是善終,享年七十七。關于趙匡義,他的履歷與身上頭銜,無需贅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劉文濟登基后,于府中大笑不止,笑到最后又哭泣不已,最終宿醉。
對素來深沉內斂的趙匡義來說,出現這等異常的表現,這背后顯然蘊藏著諸多復雜難言的情緒,而郁結所在,也必然與帝位有關。
劉文濟都能做皇帝,那劉文渙呢這種事情,從來是越想越郁悶的或許趙匡義到死,心中都還在默默地罵“婦人之見”
隨趙匡義之后,就是壽國公李少游了,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秋寒直接被奪了命,享年八十九。
雖然沒有熬過九十,但算是喜喪,畢竟后事早就交待過了,朝廷也會給他該有的尊榮,留下的也是一個底蘊深厚、影響力強大的勛貴家族。
“嗣子”李宗愷襲爵,可以提一嘴,李宗愷的襲爵,于李氏內部也埋下了沖突的種子,且不提李少游那數十名子女,就是長子李宗瑞一脈,就不可能心服口服,畢竟在他們眼里,祖父的遺產,應是他們的。
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則是前尚書令張齊賢了,在登基之前,劉文濟有一個重要舉措,那就是把曾經被康宗貶出中樞的宰輔重臣們召回京,參加登基大典,以慰老臣、忠臣之心。
張齊賢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對劉文濟的作用也是巨大,若不是李沆、呂蒙正已逝,開寶中期的“政壇三杰”再度齊聚中樞,也算一段佳話了,當然對劉文濟的支持作用也會更強。對此,劉文濟也只能暗覺可惜了。
來京參加完大典,與新皇討論了一番治國之策,并上呈他總結了一生的治政經驗,然后就于禮賓館內辭世。
除李、趙、張三者外,在這一年,還有一位不那么重要但身份足夠尊貴的人物也去了,那便是吳王劉暉。以他頹廢、放任多年的生活習慣,能活這么久,本身就是一種意外。
對帝國而言,劉暉并不重要,甚至已經難談影響,但劉暉的死,卻引發了一起波瀾。
傳言說,吳王并非病逝,而是另有緣由。真實原因,與當初的帝位之爭有關,具體細節,則需避諱了
這樣的流言,含沙射影,可謂誅心,皇帝劉文濟聞之,一時驚駭不已。“殺叔”這樣的罪名,他可不想承擔,而這種以污蔑為目的謠言,就更讓他憤怒無比。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