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元年1018年秋七月既望,鑾駕親臨帝國第一座綜合性政法大學,向闔校師生,發表講話,以咨鼓勵。大學全稱大漢政法大學堂。
坐落在蘇州昆山的婁江學院,在早期的“臨淄王集團”中,堪稱是立足根基,人才寶庫,建校十多年來,也為江南、為劉文濟了大量吏干之才,而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實踐,最早那一批,已經晉級為朝廷命官,官位最高者已經做到一縣主官的要職。
不只是普通的吏職人員,似范仲淹這樣的頂級人才,則完全是意外之喜,還附贈其兄范仲溫。而經過這么多年的實踐,也已初步證明,專科吏才這條路,是能夠走得通的,甚至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當然還是需要具備足夠的前提,首先要有足夠強力的當權者的支持,其二要有開放的教育思想觀念,其三還需要有足夠多高素質的生源。
而這些條件,在建隆元年的大漢帝國,都勉強具備。過去的幾十年,得益于帝國的強盛,軍事上不斷勝利,經濟上快速發展,生產力不斷進步,自然而然地引發帝國在思想層面的發展進化,各種思潮涌現,經世派,西昆派,改革派,保守派,以及各種地方派,可謂層出不窮,社會風氣在變化,教育觀念也在不斷進化。
世祖時期,對文人文臣實則是有不小壓制的,但進入太宗統治時期后,在文化、思想、教育等方面,就逐漸放寬了。也是從雍熙開始,中國大地再度迎來了一個璀璨而繁榮的文化盛世。
包括在康宗時期,由于皇帝的荒怠,吏治的由清轉濁,更引發了社會上的諸多思想共鳴。過去的二十多年,也給了各種學術家、教育家冒頭的機會。
當然,在君主專制的帝國時代,一切的一切,皇帝的態度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比如當今天子劉文濟,對思想教育的重視,對吏政學校的支持。
還是臨淄王時,劉文濟搞出婁江學院,還只是一種試驗,一次實踐,但等到登基并坐穩皇位之后,他便著手將十余年探索、實踐、論證所得的結果,正式應用推廣了。
早在端拱三年初,劉文濟便下詔,將婁江學院升格為道級吏政學校,置于江南布政司衙下直轄,由學政官進行管理,完成了由半官方學校到官方院校的進化。
如果說,此前婁江學院畢業之學生,多供應給蘇、秀、上三地,那么從雍熙三年起,將是為整個江南道,供應吏政人才,這是跨越式甚至是顛覆式的變化。
別看只是一所以培養專科下吏為主的學校,但身處江南道的權貴們,已經真正嗅到了那股不尋常的氣息,那幾乎是一種大變革的前奏。
對于地方上的權貴與官僚們來說,朝廷要精簡人員,裁撤冗官冗員什么的,不管聲勢鬧得多大,都有辦法應對,有的手段,有的是時間,同中央周旋。
從世祖開寶時期開始,到整個雍熙時代,即便是康宗都喊過裁撤庸官冗吏的口號,但事實上呢,到劉文濟都登基當皇帝了,冗官冗吏的問題,依舊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