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一直以來他所做的,都是前無古人的大業,每走一步,每克一城,每伏一人,都是打破中國傳統藩籬,都是漢家人前所未有的突破。
比起其他劉氏諸王在東南亞地區的攻城掠地,橫掃蠻夷,劉旻一向認為,自己等人的作為,才更艱難,更具價值。即便同樣艱苦創業的東北,劉旻的態度依舊矜持,因為他們面臨的對手,只是一些土著蠻夷。
而安西三國面對的敵人,固然在官方的宣傳與稱呼中,仍稱之為蠻夷,但對陣謀戰之時,難道還真能將之當做不通教化、野蠻愚昧土著邦族等閑視之
如果劉旻等人一直保持著一種驕矜的心態,那也不可能有如今的成就,造就被ys的圣戰狂潮淹沒了。
因此,在中亞、中東地區待得越久,對那些敵寇仇讎了解越深,態度也就越謹慎。
不過,謹慎只是一種姿態,而不是畏怯。當第二次ys聯軍組建成功,并且洶涌東來時,以劉旻為首的安西三國高層們,也迅速收起所有的猶豫,恢復此前一貫的果斷與狠決。
組織起來的十三萬大軍中,基本包括了安西三國所有的精銳軍隊,在國內,除了必要守備之外,其余軍隊幾乎抽調一空,用軍事辦法組織起來的各大軍所、營所也全部發動起來,從后勤、交通等方面予以支持。
這說安西三國軍事機器動員得最徹底的一次,畢竟面對的敵人規模與強度都有所不同。
這一次窮兵黷武的戰爭必需要打,不只要打,還要打勝不提勝了有什么好處,只需知道倘若敗北,那么莫說攻取不久的河中地區,就是已然經營二十年的“黑汗故地”,都要不穩,甚至面對阿拉伯人直接的反攻威脅,面臨那些ys教徒的瘋狂報復。
即便背靠大漢,不至于被直接趕回高昌道去,但三十年西拓之功卻將遭受重創,想要卷土重來,則基本不可能,因為進入雍熙時代后的大漢,不可能再像世祖時期那般不惜一切地支持西征,國策大政,是很難調頭的。
因此,安西三國,尤其是三王,深刻地知道,此戰他們只有勝的理由,而沒有敗的選擇。因為有這層意識,從戰爭一開始,安西三國聯軍便是傾巢出動,全力而擊。
這仍不是一場漢人單挑的整個ys世界的戰爭,因為ys世界抑或說阿拉伯人在面對漢人的時候,從未真正形成合力過。
即便在發起第二次東征圣戰的時候,阿拉伯人已經表現得相當團結,但當安西三國的戰爭機器全力開動起來的時候,他們應對起來依舊有些吃力。
“第二次漢伊之戰”爆發于雍熙十一年秋,正式結束于十二年夏,前前后后持續一年之久,共分為三個階段,兩場會戰。
第一個階段為明城攻防戰,伊攻漢守,雙方圍繞著明城展開殊死爭奪。明城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作為一個獨立的城市、行政區而存在,時間并不長,這是一座徹底由漢人打造,里里外外都浸潤著豐富漢家文化內涵的全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