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不算大,卻足夠堅實的城市,在短短四年時間內,便拔地而起,這其中有海東經略使劉文濤趙王劉昉次子,北廷王劉文共之弟的努力經營,也必然浸潤著大量當地原住民及s的血肉。
“血肉筑城”在大漢帝國內部都屬常事,就別提徹底放開限制,肆無忌憚的中亞地區了。據傳,為了修明城,有上萬名海東及周邊的ys教職人員及信徒,勞役而亡,還有不少人直接被填筑于城基下、城墻里,這也是ys世界里,最受譴責的“漢人暴政”之一。
有這層淵源,且地處交通要沖,經濟之匯聚,海東軍政之核心,自然成為了東征軍的第一個目標。
戰役于雍熙十一年九月開始,由齊亞爾國將領馬維爾作為主將,率聯軍五萬,進攻明城。當時的明城,連同馴化的仆屬軍隊在內,守卒不過七千,接近一比十的比例。
所幸,明城是海東里海以東地區漢化程度最高,忠誠度也最高的城市,兵馬不多,但糧草、甲械卻很充足,甚至還有二十門火炮作為防守利器,因此,短時間內尚可支撐。
即便有諸多“有利因素”,但就兵力懸殊這一個劣勢,就足以讓明城守軍打得辛苦,在后面越打越掙扎。
火炮的震懾能力依舊強悍,但在大食地區已經不算新鮮事務,其打擊覆蓋面下,殺傷力也有限,在炮彈打光之后,傳統的城市攻防依舊是戰場形式的主流。
而發起進攻的聯軍,除了幾千齊亞爾國“精銳”,余者可都是來自廣大ys世界的圣戰者,并且在前期的準備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組織度與紀律性,這是整個聯軍統帥伽色尼蘇丹馬哈茂德就第一次東征失敗總結而得的經驗教訓。
而這群有組織、有訓練、裝備糧草不缺、作戰意志堅定、且滿懷圣戰熱血與復仇情緒的東征軍,也用他們悍不畏死的沖擊,一度將明城逼至絕境。
不過,圣戰者有如狂潮,明城的守軍同樣堅如磐石,陸續增至四千人的北廷軍本部就不用多說了,就是那些仆從軍,也是抵死作戰,他們同樣沒有投降的可能,畢竟作為ys的“背叛者”,是更被仇恨的異端。
同時,在侵害當地部族、教徒的事情上,這些仆屬軍隊干得要更多,手上沾染的血甚至比漢人更多,也就是所謂的“投名狀”,也就導致倘若漢人勢敗,他們的下場會更加凄慘,也不敢不盡力。
因此,在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明城攻守之中,即便幾次危如累卵,守軍將士都以一種異常決絕的姿態,浴血奮戰,殊死拼殺,保衛城池之安全。
而在這個過程中,安西三國卻呈現出一種“漠視”的態度,除了調兵遣將、武裝兵馬、籌集輜需以及偵查刺探之外,并沒有更多的動作。
即便在明城最危急的時刻,面對拼死殺出求援的信使,北廷王劉文共都急于發兵解明城之圍了,安西王劉旻卻依舊默不作聲,選擇觀望與等待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