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之后,自然少不了追亡逐北,擴大戰果,這是屬于勝利者的福利。只不過追擊過程中,多了些波折,但最終的戰果很大,勝利很輝煌,幾乎可以宣告第二次ys東征圖謀的失敗了。
決戰前逾十六萬人的ys東征軍,在戰爭廝殺以及后續的追擊中,損失過半。余者,主要逃往兩個方向,一個是各地圣戰者最初的聚集處,阿莫勒城,約有兩萬多人,順著里海南岸,逃到希爾卡尼亞地區的戈爾甘城方得喘息。
另外一個方向,就是里海東南方向的呼羅珊地區了,這波人以伽色尼軍為主,也是安西三國聯軍主要的追擊消滅對象,可謂是窮追猛打。
而不那么讓人滿意的是,在這個追擊的過程中,不斷有伽色尼王朝的將領將沿途的潰卒組織起來,抵抗、撤退,馬哈茂德雖走,但他的傳令兵卻來回奔走于撤退路線上,傳達蘇丹軍令,集結,止亂,抗敵。
一潰百里,固然很狼狽,但等馬哈茂德撤到呼羅珊首府圖斯城馬什哈德時,收攏的敗卒及原城池守軍加起來,可供其調用的兵力已然攀至三萬余人。
呼羅珊,在中國歷史資料的記載中,都是個出現頻率不低的詞匯,地處伊朗高原東北部、里海東南,是一片連接著西亞與中亞的戰略要地、富庶之所,也早早地便被崛起的伽色尼王朝所吞并。圖斯城,則是ys教什葉派朝覲的圣地。
追擊的漢軍兵叩圖斯城時,在連日的激戰與追擊之中,也早已是筋疲力竭,全靠一口氣支撐著。因此,對圖斯城,也只能勉強地進行一場象征性的攻擊便撤退了,甚至于,守軍還在馬哈茂德的命令下,出城反擊,讓安西漢軍遭受了一場死傷數百的敗績。
大戰之后,自有一段沉寂,實際兵力超過二十萬的ys東征軍,最終能夠活著脫離戰場的,不足七萬人,余者,不是被殺,就是被俘,抑或是失蹤。
而相比于下面將士們為擊垮ys聯軍而感到興奮與自得,理所應當地享受著來自三王的犒賞與繳獲的戰利品,安西三國的上層們,卻很難真正高興起來,喜悅的笑容背后,多少掩飾著一些苦澀。
這場戰役是一場大勝,這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從結果來看,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值得稱道贊嘆的赫赫武功。但同樣的,作為這場戰役的勝利者,獲得勝利的代價也是極其昂貴的。
物資、國力的損耗就不提了,世上再沒有比打仗更費錢、費力的事情了。真正讓三國感到肉痛的,還得是軍事力量的損失。
那些仆屬軍隊的傷亡就不提了,鏖戰之際,他們是最早動搖,并且被瘋狂的圣戰者們給打崩潰了,死傷無算,甚至一度影響到戰爭全局。
而三國漢族力量的損失,可就有些傷元氣了,前前后后加起來,直接戰亡者就有上萬,很多都是在短兵相接的過程中,被s以命搏命的方式給拼殺掉了。
可以肯定說,這么大的傷亡,自劉旻討滅黑汗之后,在面對ys文明的大小戰爭中,還從來沒有一場,似此次這般嚴重。三國漢族一共才多少人,漢軍精銳又才多少,ys世界又有多少人,這樣大消耗的仗,三國能打得起幾場
三國之中,自然以北廷國的損失最大,海東地區的經營付諸流水,s大動亂,明城幾乎毀于戰火,北廷國下屬的海東漢族兵馬,折了七成。
而陣亡的一萬多漢軍,幾乎一半都出自北廷國,傷筋動骨,痛徹心扉,而這樣的結果,是北廷王劉文共以及他的將士們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即便劉旻在后續分享俘虜與戰利品的過程中,給了極大的補償,劉文共的臉上也看不見一絲喜悅,甚至在慶功宴上大哭一場,所有人都知道,他哭的自然是其弟劉文濤以及數千北廷漢軍的死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