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任開封府尹乃是樂平縣公李昭賢,先不提他的履歷與資歷,就沖他的出身背景,就足以擔任這“天下第二府”的主官。
他的父親叫李繼隆,母親叫劉葭,外祖父為世祖皇帝,也是當今天子的表哥李氏也算大漢將門了,不管是李處耘,還是李繼隆、李繼和,都是一時名將,尤其是李繼隆,統帥之英,中流砥柱,也是李氏最杰出的人才。
不過,隨著李繼隆兄弟的先后此辭世,李昭賢這一代開始承擔起家族重任,同時也走上大漢的政治舞臺。只是,李昭賢這一代,再無如李繼隆、李繼和那般的人才,第四代也還無人冒頭,因此,李氏家族的丁口多了,但那股家族發展的勢頭卻在衰落。
長年以來,都是李昭賢在維持李氏在宮廷、朝野間的權勢與影響,即便他從小就接受李繼隆的教育培養,但實事求是地講,也就一中人之資,為政處事,也只突出一個穩重、和協。
但是,對于李昭賢這樣身份的來說,中人之資,已然足矣,開封府尹的職位,就是明證,這可不是一般勛貴能夠擔任的。
平心而論,如果皇室與朝廷心存猜忌之心,那么如李氏這種,將門世家,在軍隊中擁有強大影響力與號召力,又曾出將入相,掌管軍政權力,同時還是皇親國戚,對皇權的威脅才是最大的,遠比一般權貴要大。
然而,大漢帝國從世祖時代一路走來,比之李氏更顯赫、親近的將門外戚家族都有,且不是一家,等到六七十年后的建隆時代,這種問題,已不是大問題了。
這還得感謝世祖皇帝活得夠久,在位時間夠長,在他的統治時期,以其崇高的權勢威望,將這方面的威脅逐漸淡化、消除了,再加上一系列平衡措施,以及太宗皇帝強化制度的各項政策規定,方才形成當下的局面。
對大漢帝國如今的權貴們來說,一旦有機會,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下手,攫取權力,侵蝕皇權,但誰也不敢生出造反篡位的念頭來,那只會讓人群起而攻。
但凡統治階級,想要從其內部形成一種根本性的顛覆,是很困難的事情。當然,若是到帝國的統治后期,那就不一定了,在此之前,仍舊需要一段漫長的發展、變遷。
仔細想想,連皇室宗王都能在朝廷中擔任要職,還掌握實權、重權,采用一些皇親國戚,就更屬于尋常了。然而,不管是世祖、太宗,乃至康宗,都在有意地提拔庶族官僚,打壓勛貴,用以平衡,
就更別提劉文濟了,他才是最需要對帝國權力、階級進行平衡的人,然而,到最后就會發現,所謂了平衡,只不過在貴族官僚之外,培養出了一批庶族權貴罷了,而這兩者之間,本質上并無不同,只不過享有的特權不同,對皇權的威脅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罷了
就拿時任開封府判官的呂夷簡來說吧,大漢帝國從中樞到地方設立的“判官”之職,可不只是判獄案訴訟,而是所在職司大小一應州府院事悉可判之,也就是所謂的“通判”,可想而知在相應職事內的權威了,遠比傳統的“上三佐”要重得多。
當然,隨著時事的發展變遷,“判官”一職也不是一個普遍常設的官職,嚴格意義來說,和朝廷應時則期遣重臣巡撫、巡檢地方一般,是個使職差遣。因此,大漢帝國上下部司、州府雖然數以百計,但判官數量并不是很多,只有在特殊職司地方抑或特殊情況下才設立,而開封府當然具備這份特殊性。
至于呂夷簡,時年不過四十出頭,名聲不小,才能也還算出眾,但朝廷上下,提及此人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卻是其其伯父,“開寶雍熙”名臣、名相呂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