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雍熙五年起,每年都有吳國公府從帝國本土征募人口包括各種技術丁口,從帝國的沿海港口,輸送至封地,每次的規模都不算特別大,多者兩千余人,少者數百到一千,每年一到兩次,但貴在堅持。
一直到雍熙十二年,這個節奏方才放緩,主要由兩方面的因素導致。其一是成本問題,即便是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以及航海路線都相對成熟的雍熙時代,走正規渠道往數千里之遙的渤泥洲運輸一個人,用最極致的辦法去壓縮成本,平均每個人也得耗費4貫錢往上。
就這,還不包括前期人員的征召集中、物資的準備供應、到岸后的安頓落戶,還不排除途中的風險,海上行船傾覆的情況比比皆是,就吳國公府的人口輸送,葬身在南海汪洋中的移民,不下四千人,船只人員損失及相應撫恤,足以讓吳國公府肉疼到骨子里。
而各種技術人才、行政管理人員,他們的待遇與要求更高,再加上行政成本,以及墾殖拓荒過程中的損失種種支出累積起來,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沒辦法,吳國公府做事,得“堂堂正正”,走正規的移民程序,代價就是這般高昂。
然,即便以吳國公府的家底,面對這樣的輸血支出,又能支撐幾時呢事實上,前后堅持了八九年,損失巨大也不動搖,已經是劉暉、劉文渝父子意志堅定了。
這,或許都是吳王劉暉一輩子最堅持的一件事了,雖然其中,勞心勞力操持此事的,乃是劉文渝在那些年里,劉暉最主要的工作是在太和樓內喝酒彈琴,聽人議政。
另一方面的因素,則源于吳國公府內部的牽扯了,準確地講是劉暉諸子之間的矛盾。劉暉共有五子長成,除長子文渝之外,另有文波、文淙、文泳、文渤四弟。
劉暉從開寶后期開始,在政治上是一直遭受打壓的,老子不得志,做兒子也很難在仕途上有什么作為,因此,吳國公府下諸子,雖各有經營,但更主要的,還是指著公府啃老。
爵位問題,劉文渝占著嫡長的優勢,很難推翻,但財產問題就有很大討論空間了,一個個盯得也很緊,尤其是同為嫡出的劉文波與劉文泳二人,更是眼紅得緊。
公國拓殖,雖然是劉暉定下的,但也不容你長房如此肆無忌憚的轉移財產,那可是二三十萬貫錢啊,看得幾兄弟是異常心疼,心中更有怨氣。
于是,在渤泥洲上的拓殖,從公府的層面,就有明里暗里的阻撓。劉文波、劉文泳二人,又時不時地跑到老爺子那里告狀、訴委屈。二兄弟有一句話倒也沒說錯,再不節制,公府下屬的財產都要被劉文渝搬空了
基于這兩方面的因素,渤泥洲方向,來自吳國公府從帝國本土的輸血放緩了,甚至陷入了停滯。然而,經過近十年的不懈支持,以及鄭峙等人的辛苦經營,渤泥洲的開拓也日見成效,不只是渤泥城,還向外擴散到幾乎整個北部渤泥洲,將原渤泥國最傳統統治區域都正式囊括治下。
在渤泥國統治時期,其盛時都城人口也就逾萬,這個數字在雍熙十二年的渤泥城,已然突破兩萬,其中漢人就占一半多。
而能供養一座兩萬人口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種最直觀的開拓成果展現,畢竟這意味著足夠的物產供應。當然,達到這等程度,其中的辛苦與犧牲,也是難以計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