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冬墾殖團自上海港啟航,于雍熙五年二月抵達渤泥城,開始了正式的“墾殖”。當時的渤泥城,只有郭良平遣駐的幾百軍隊以及稅務官,算是官方管理人員,只能維持基本到簡陋的秩序,而其運轉實際是由一干漢地大族、富商說了算。
這樣的模式,前前后后持續了差不多有十年,并且發展得還不錯,但其中伴隨著的沖突、流血與死亡,也是可以想象的,而罪惡往往能在一定時期內澆灌出繁榮之花。
而隨著吳國公府墾殖團的到來,當地的局面立刻就被打破了,因為真正當家做主、一錘定音的人來了,從名義上與實力上,都是如此。
“吳國公”這條強龍的到來,意味著渤泥城將走向另外一種秩序,必將導致利益的沖突與重新分配,這個過程也注定不可能是平順的。
平心而論,公府墾殖團的到來,還真就有摘桃子的嫌疑,這對苦心把渤泥城經營出來的幾大家族來說,一時間是很難接受的,抗拒心理之下,各種明里暗里的抵觸手段也是層出不窮。
只不過,小鬼雖然難纏,但原渤泥國土,可是大漢帝國皇帝欽封與吳公的,有著官方的大義,這一點就不是一干所謂家族能夠抗衡的。
而被劉文渝選作墾殖團長的參軍鄭峙,也不是凡人,至少不是善人,這可是在帝國體制內部從基層打熬出來的人,還曾專門去武德司主管的刑徒營參觀學習過。
對于渤泥城幾大家族緊張不滿情緒,鄭峙洞若觀火,不過一直沒有動手,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墾殖團的安定、南洋官方的聯系尤其是良平島那邊,還有就是把吳國公府的大旗與招牌打出來,宣告這座城池與土地真正的主人到來了。
隨著雍熙六年,來自公府第二批的墾殖團支援到達,已經基本熟悉當地情況的鄭峙動手了,一場收權歸治行動,或者說是立威行動,來得迅疾如火。
就和廣袤南洋地區呈現出來的風貌一般,南下墾殖的大漢官民們同樣感染了不少野性,甚至少了許多敬畏,幾大家族中,竟然有人敢反抗,明晃晃提刀的那種。
一場血拼是無法避免的,即便南下“傳播”文明的漢人,有些也需要鮮血,才能將他們的腦袋滌蕩清醒。原本渤泥城有“八大家族”,雍熙六年之后,就只剩三個了,并且其中兩個都與帝國權貴有關。雍熙六年之時,舍得扎根南洋發展的帝國權貴,實則還不算多,但渤泥城就有兩個。
在完成基本的整頓收權之后,鄭峙為首的公府墾殖團,也正式開始了對渤泥港城及其周遭地區的經營。還在渤泥國時代,此地就以農業為主,加以漁鹽之利,這些也是漢人所擅長的,幾乎無縫銜接,并且漢人帶來的是更加先進、精細的技術辦法。
同時,商業與小手工業,也逐漸被發展起來,能夠誕生所謂幾大家族,本身就意味著當地在經濟上的積累。而鄭峙做的,是要繼續壯大,為公府建國打基礎。
一朵文明之花的成長綻放,需要足夠的養分,而滋養南洋“勾吳國”這朵驕花的養分來源,主要有三處,一是當地豐沃的自然水土,二是當地的土著、舊國民,三則是通過南洋航線不斷輸送而來的漢人,尤其是第三者,那是漢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立足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