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五年初夏,繼王旦、馬懷遇、郭儀一干老臣、柱石之后,大漢帝國再失一柱國功勛,開國元勛、五朝元老楊業于公府中溘然長逝,無疾而終,享年九十二。
楊業之死,顯然是一件震動朝野的事,不只是因為他本人崇高的威望,也因為楊氏家族在帝國軍政間強大的影響力。而隨著楊業去世,也意味著世祖皇帝殘留于世間的最后一點溫熱的印跡消散了,楊業就是大漢最后一個與世祖同輩的功臣元老。
于皇帝劉文濟而言,楊業之逝自讓他倍感惋惜,這畢竟是當年助他登基的擎天保駕之臣,他的離去多少讓劉文濟的帝位正統失去了一抹光彩。
平心而論,當年一錘定音,扶劉文濟繼位的二老之中,楊業才是讓他全無保留的感激與信任,相比之下,對趙王劉昉,劉文濟心中難免存有一絲忌憚。
多少次午夜夢回,劉文濟也曾驚懼趙王叔登高一呼、廢立新君的情況,即便那種可能微乎其微,但也不妨礙皇帝的猜疑與忌憚
對楊業,就完全不需有這方面的顧慮,而哪怕沖著當年的鼎立之恩,劉文濟也不得不表以特殊的關懷。于是,楊業生則位極人臣,死則盡享哀榮,堪稱建國以來政治上最嚴肅、規模上最隆重、反響最強烈的功臣喪葬儀禮,主角也是楊業。
出殯當日,場面之盛,令許多人感慨,當今朝廷,顯赫榮寵無過于楊氏。大漢帝國的功臣柱國不少,但如此尊榮、引發如此感慨的,上一個還是乾佑時期臨清王高行周薨逝之后。
而在過去的幾年里,尤其是楊延昭還在世的那段時間,楊氏就帝國勛貴第一家。楊延昭病逝于建隆三年冬,而隨著兵部尚書郭儀于建隆四年春薨于府邸,曾經由世祖皇帝欽點的帝國軍隊三大柱石,也只停留于人們的記憶之中,帝國的歷史正在快速翻篇。
于楊氏而言,當老太爺楊業也辭世之后,其盛也難免下滑,然而,誰又敢以此就鄙視楊家呢且不提繼馬懷遇任樞密使的楊延朗,就皇帝對楊氏恩寵的態度,也足以讓人羨慕。
楊業死后,被追封為忻國公,同時劉文濟對楊氏的爵位進行了一番改封,以楊延昭嫡子楊傳貞襲爵,改封雁門公,又將楊延昭生前的崞侯爵賜予楊延朗。
楊氏一門兩公侯的格局,也徹底定下,由楊延昭、楊延朗這兩脈分別傳承。在七十余年的帝國時代中,曾經涌現了了不只一家的功臣顯貴,而在很長時間里,楊氏只是“普通”的一家,而出乎絕大多數人意料的,是在七十多年后,楊氏竟然能成為帝國第一顯貴,即便這個“第一”未必能保持多久。
當然,這也與其他家族逐漸泯然于眾有關。楊家的恩遇,綜朝廷上下,與之相類的,還有榮國公、廣陽侯那趙氏二府了。而如今的趙氏,早已是大不如前,保住此前的顯赫地位都有些困難,就更被提與楊氏并論了。
榮國公趙匡胤一脈,隨著趙德昭的辭世,滑墜速度明顯,更為關鍵的是,面臨著嚴重的血脈稀薄問題,趙匡胤的子子孫孫,在建隆五年,在世者竟然不足十指之數
至于其他人,要么老死、病死,或者是意外死亡,還有在安南國被攝政太后劉娥炮制死的。即便是第三代榮國公趙惟正,也是個平庸的貨色,趙德昭諸子,就他這個長兄活著,年近花甲,膝下無子,已經向朝廷請奏,從諸侄中過繼一人了。
相比于榮國公那一脈的苦兮兮,趙匡義的廣陽侯一脈日子要好一些,但也不多。至少趙德崇這個趙匡義寄予厚望的繼承者,依舊支撐著整個家族,并且,人丁要充盈得多,在政壇、士林群體中還保持著不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