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出挑的人才,實在不多。趙匡義次子趙德明倒是表現出了一定資質,在官場上也有些作為,一度官至荊湖南道布政副使,然后在連續幾年的江湖大水中,蒙了塵,以貪污、瀆職被解職法辦,廢為庶民。
三子趙德昌當年隨劉文渙到安南去了,劉文渙死后,作為輔政重臣,也是趙氏對抗攝政王太后劉娥的核心骨干。然而,這個人性子實在太軟弱,政治手段比之劉娥更不知差了幾條街,在擁有巨大政治資源與聲望的情況下,竟被劉娥一步步地逼退,退位讓權,最后在交趾郁郁而終
多提一嘴,如今的安南國,至少交趾朝廷,其局面已經徹底掌控在王太后劉娥為首的一干政治集團手中,伴隨著的,是趙太妃的病逝以及趙氏家族的被打壓。
這個過程中發生諸多宮廷爭斗、政治角力,就和所有載于史冊上的權力之爭一般,精彩、激烈并且冷酷,畢竟,作為安南國第一外戚的趙氏,可是被殺了好幾人。
與一般爭權不同的是,王太后劉娥的權威得到樹立,且不斷加強,始終保持著朝廷在行政統籌上的穩定。同時,政治上高壓,但在經濟、民生上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紅河三角洲平原上越發豐盈的產出,也源源不斷地為安南朝廷的鞏固添磚加瓦,另一方面,則是商業、手工業、外貿業的不斷興起,則加速了安南國的崛起與繁榮。
而從核心統治人口的增長來看,南北劉姓封國,安南實則是一枝獨秀,就得益于他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漢化基礎。
通過前前后后近七年的努力,安南太后劉娥逐步剪除了以趙氏為核心的“中央”反對派勢力,基本取得對交趾朝廷的絕對控制后,她的下一步目標,則對準了文、萬二州的兩個封侯。
在交趾朝廷激烈斗爭的幾年中,劉繼元、劉繼初二兄弟,在各自封地可是大力發展,積蓄了不小的實力,幾乎涵蓋西南四州,對交趾朝廷的不滿與威脅也越來越重。
當然了,比起朝廷內部的敵人,那倆血脈存疑的兄弟,其威脅并不是特別讓劉娥所忌憚,比較麻煩的是,僅憑政治手段,怕是很難解決“二侯問題”,同時,還得考慮帝國中央的態度,畢竟,劉繼元、劉繼初兩兄弟還是在帝國宗室族譜中的
進入建隆五年的大漢帝國,從各方面進行著更新換代,人事變革是最顯著的特征,經過了平康端拱時代的“貴族政治”之后,到建隆五年,以寇準、張知白、王欽若、丁謂、陳堯佐為代表的庶族官僚,再度掌握朝廷大權。
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也與一大批強悍老貴退出歷史舞臺有關,事實上,勛貴集團與帝國體制的結合是根深蒂固的,對帝國軍政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在全國范圍內,依舊有一大批的要害職位由功臣勛貴后裔占據,以及更多的官僚以勛貴“門徒”的身份充任要職。
只不過,在帝國中樞層面,貴退庶進,是一種趨勢,至少僅靠楊延朗、韓承均、曹瑋三人代言發聲的情況,半個多世紀以來還是頭次。因此,在又一批俊才崛起并掌權之前,有些蟄伏也是很正常的。
而在這段時期,皇帝有一項舉措,就引起了廣大勛貴群體的不滿。表面上看來,只是一項任命,關于郭儀之后兵部尚書的任命,在這個人選上,劉文濟沒有按照一直以來的習慣,從勛貴大臣中選擇,而是提拔了另外一名庶族官僚,山陽布政使張儉。
張儉,字仲寶,幽州宛平人,雍熙四年狀元,歷任侍御史、永昌令、青州知府、洛陽府判官、河北轉運使等職,在雍熙諸多名臣中都是頂尖人物。
履歷豐富,才識超群,根本無需擔心張儉的才干是否足以擔當兵部尚書之任,他可不是完全不通兵事的文臣,還曾擔任過西北巡檢使,主持過對青海地區賊亂的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