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時隔二十年,阿拉伯東征再度失敗,馬哈茂德于明城會戰之后,再嘗苦果,而這一份苦果,明顯更加苦澀,畢竟帶給他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劉文澤。
這一場大戰的結果,同樣深刻地影響著中西亞歷史的發展。
馬哈茂德晚節不保,身上英雄與勝利者的光環徹底失色,沒有任何可洗的地方了,一世英名喪盡不說,也打掉了一個阿拉伯王朝強盛的外衣。
馬哈茂德雖然得以逃離戰場,最終回到都城吉茲尼,但是兵馬損折殆盡,二十多萬大軍,最終活著逃回伽色尼的,不足三萬,且以騎軍居多,余者,不是被殺,就是被俘虜,要么沉沒于滔滔紀渾河中,要么失蹤于浩瀚的中央沙漠之中
這一戰,于阿拉伯世界而言,無疑又是一場重大挫折,即便狂信如彼,也快被漢人打出心理陰影了。紀渾河西部的雷州等地迅速被收復,殘破的明城再度高揚安西的漢旗幟,對戰死守軍將士的祭奠儀式,以上萬顆阿拉伯人的頭顱為祭禮,甚至于盤踞在里海南岸的齊亞爾王朝,也被郭琚收復戈爾甘城的過程中順便出兵給滅了。
這一戰,把阿拉伯二十年積攢的勇氣給擊碎了,巴格達甚囂塵上的怒火與喧囂為之一頓
而作為阿拔斯王朝扛把子的伽色尼國,也由此滑落向深淵,在北部失去了大片國土,肥沃的巴爾赫平原,被康繼榮領軍渡過紀渾河攻取。東北方向,則為康居國所趁,興都庫什山脈北麓那些曾經讓康軍望而卻步的險關、要隘被輕松攻破,不只失去了巴達赫尚地區,東北邊防核心的昆都士也被康王劉文潛派軍攻取。
于伽色尼國內而言,馬哈茂德威望大跌,中央實力嚴重削弱,使各地方勢力迅速抬頭,尤其是波斯、印度地區的分離主義勢力,快速崛起,形成割據局面。
而馬哈茂德,雖然沒有完全沉淪,但在余生里,一直都在為平定內亂、維持伽色尼王朝統治而奔波勞碌,至于安西三國,再也有心無力,甚至只能完全采取收縮防守。
也就是在馬哈茂德的苦苦支撐下,伽色尼王朝的國祚方才得到一定延長,但其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等到馬哈茂德死之前,王朝的統治已經很脆弱了,對波斯、印度地區更是僅停留在名義上
相比于慘兮兮的伽色尼,作為勝利者的安西,日子固然要好許多,畢竟繳獲無數,開疆拓土,中西亞再無敵手。然而,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沉重的,數以萬計的傷亡足以讓安西軍舔舐幾年的傷口,而從里海到薩城的廣袤土地間,因大戰而造成的嚴重人口、生產破壞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恢復。
名義上,安西國成了中、西亞最強國度,但在短時間內,實則喪失了進取能力,在大戰的消耗下,國力實則是下滑的。
同時,北廷、康居兩個兄弟之國在大戰中的表現,也讓安西產生疑慮了,尤其是康居國,狼子野心,不當人子。另一方面,在錫爾河下游游牧的烏古斯葉護國叛部塞爾柱人,也趁機攻襲紀渾河下游三角洲地區,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安西國的大患。
輝煌勝利給安西披上了一件鮮亮的外衣,但王朝的未來,并不是那么安穩。但不管如何,經高州一戰的安西王朝,實實在在地屹立在中西亞世界的巔峰,漢文明在這片土地扎下的根也越來越深。
安西王劉文澤的名聲,也像其父劉旻一般,遠播歐洲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