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大征,已經對安西造成了重大打擊,又奪取了雷州在內的紀渾河西畔一大片土地,同時,明城這座廣大信徒們的眼中釘也被攻克了,可以收手了。
這樣的建議,是很中肯客觀的,向使馬哈茂德能夠聽取,見好就收,即便不能完全守住所有勝利果實,這場漢伊大戰從全局上也能宣告以阿拉伯的勝利告終。
但是,馬哈茂德就和許多有著杰出才干的君主一般,犯了輕敵的大忌,雖然在戰術上很重視安西軍,但對他們的統帥劉文澤,他從骨子里沒認真當回事。若是明城不克,也就罷了,明城既下,他就更有信心取得更大勝利了。
對馬哈茂德來講,只要擊敗了河對岸的安西軍主力,那豐饒的河中水土,那片讓他魂牽夢縈的文明之所,就將任他摘取,讓他的王朝更上一層樓。
只不過,希望有多美好,結果就有多慘淡。戰略上已經失之被動了,戰術上馬哈茂德也出差錯了,在沒有明顯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他下令發動了對高州城的猛烈進攻。
高州對雙方而言,都是必取之所,馬哈茂德看準了這一點,而進攻高州城的目的,則為吸引安西軍渡河來援,藉此半渡而擊。
在此事的籌謀上,馬哈茂德只想到了一半,也只成功了一半。這一半在于,高州城的難攻,畢竟城防堅實,兵精糧足,而在高州激烈攻防之戰爆發五日后,安西軍也的確主動向紀渾河發動了渡河之戰。
至于馬哈茂德意料之外的另一半,則是漢軍戰斗力之強大,作戰意志之堅決,在東岸隆隆的炮火掩護下,上萬精銳漢卒從五處灘頭浮船西進,發動攻擊。
半渡而擊,的確給安西軍造成了沉重傷亡,但血沒有白流,在付出了近半的傷亡后,成功搶上西岸兩處灘涂,建立防御,為后續大軍的西渡爭取了時間。
西岸的血戰,是一場硬碰硬的較量,短兵相接,靠的是武勇以及組織,而這兩方面,能夠與投入戰斗安西軍主力相比擬的,只有馬哈茂德的近衛軍。
這一打,就是足足三日夜,戰線一步步西移,鮮血彌漫,染紅了這個河灘,伽色尼的陣線也被大量突破,不過先期建立的堡寨還是起到了作用,面對漢軍潮水般的攻擊,很多伽色尼軍都選擇結寨自保,但戰局已然朝不利方向發展。
對高州城的攻擊早就停下了,攻城的軍隊除留下一部分做監視之用,剩下的也全部被馬哈茂德調動到西岸,應對渡河的安西軍攻勢。三日的功夫,戰術用語就從“殲滅”變成“應對”了。
而高州城內的守軍,也在老將康繼榮的指揮下,出城攻擊,與監視的幾萬聯軍鏖戰,不惜傷亡,幫助主力大軍減輕壓力。
決定戰場走向的,是由郭琚率領的一萬精騎,劉文澤把安西最精銳的騎兵包括王廷禁騎都交給他,由他率領,擇淺談涉水渡河,繞行三百余里,背擊阿拉伯軍。
先配合康繼榮軍擊潰高州城下敵軍,然后合兵一處,向伽色尼大軍發起猛烈攻勢。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軍隊能夠在野戰中兩面受敵,于規模龐大,且成分復雜的伽色尼軍而言,就更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