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使者,在親眼經歷見識了安西的文明、強盛與繁榮之后,大為驚嘆,回國之后將所見所聞向雅羅斯拉夫大公進行了詳盡的匯報,促使大公萌生與安西通商的想法。
也從建隆六年開始,漢文明與羅斯文明之間有了正式而官方來往與交流,把視野放大,一條西起基輔、東達高昌的絲綢之路,在基輔羅斯與中亞漢國的交流下建立起來。
當然,路途漫長而遙遠,由于橫亙在中間的游牧民族的襲擾與阻撓,這條商路并不安穩,甚至顯得脆弱,但卻是這個時期歐亞文明之間最親近的交通交流路線了。
除白益王朝、基輔羅斯之外,最讓劉文澤意外的,還得是來自塞爾柱部落的的使者。塞爾柱來人,本身就有些耐人尋味,要知道,在漢伊大戰之際,他們才攻擊了紀渾河流域最肥沃的下游三角洲地區,殺掠無數。
此番,其使者又攜帶重禮南下,這自然引發了劉文澤的好奇,帶有憤怒與殺意的那種。剛剛取得對ys聯軍大勝,對北方這些不臣游牧部族暫時還顧不上,但劉文澤已經籌謀著要派軍北上清理一遍,以保證北方邊境的安全,方捋虎須的塞爾柱人則是第一目標,其使者來得也算巧。
使者是奉塞爾柱部貝伊之命而來,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向安西稱臣請罪,六次大戰的結果,不只兩河流域的ys核心世界震動,安西周邊的游牧部族們同樣大受震懾,尤其是塞爾柱人。
二則是表達塞爾柱部愿意成為安西王劉文澤忠實仆從的意愿,他們愿意為安西駐守邊境,以阻止北方游牧部族的侵襲,當然這也是有條件的,塞爾柱部希望安西能把咸海東北部及錫爾河中下游的土地、草場封賞給他們游牧生存。同時表示,愿意追隨安西,征討不臣的烏古斯葉護國
塞爾柱人如此提議,倒也不算異想天開,畢竟,這是有先例的。大概半個世紀以前,作為烏古斯葉護國四大部族的塞爾柱部因為土地之爭與葉護決裂,被迫東遷到錫爾河中下游地區,作為薩滿王朝的雇傭軍替其鎮守北方。
在安西三國滅薩曼王朝前的二三十年,塞爾柱人除了作為遜尼派s領袖率領當地ys化的部族征討其他異教徒之外,就是和烏古斯葉護國競爭,同時密切關注河中地區的局勢。
作為信教者,從本心而言,塞爾柱人對安西三國這些外來的漢人是極度厭惡的,但迫于其勢大,過去并不敢太過炸刺,只是在錫爾河流域默默繁衍發展,甚至很少南下劫掠。
此番,也就是聯軍聲勢鬧得夠大,統帥還是馬哈茂德這個聲名遠播的ys脊梁,安西三國又換了新王,塞爾柱部方才嘗試一擊,當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塞爾柱人壯大的實力才是根本。然后馬哈茂德慘敗的消息北傳了,塞爾柱人立刻就尷尬了
塞爾柱人自認誠意還是足夠的,想繼續猥瑣發育,然而,安西這個漢人王朝可不是當初的薩曼王朝,對于北方這些游牧民族,劉文澤本能地感到排斥與忌憚,何況他們還信教,這就是根本大敵了。
至于其請求,甚至讓劉文澤認為他們得了失心瘋,當初先王劉旻忙著安治國內,一時沒顧得上北邊,但劉文澤可有心向北挺進。
畢竟,不管是烏古斯葉護國還是塞爾柱抑或是其他北方部族,他們距離河中地區都太近了,臥榻之側,豈容鼾睡同時,河流所及之處,都是能讓漢文明生根發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