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區的風云激蕩,要想對大漢帝國形成重大影響,還需持續性的發酵,畢竟距離太遠。短時間內,從漢帝國勢力范圍來看,深受其影響的只有北、康二國以及高昌道,至多把河西道算上,其影響也很難再向更東邊輻射。
空間上的距離導致,在遼闊的中、東亞大陸,足夠容納2個、3個甚至更多陸上強權國度,只不過,在漢帝國體系之下,對于中央朝廷來說,這樣的現實,從心理上一時間很難接受罷了。
漢伊六次大戰的結果,也在九月下旬,通過宗藩交流渠道,通過帝國綿延中西的驛傳系統,上達天聽。
對此,朝廷上下也是震動不已,為那異域爆發如此規模的戰爭,以及安西的強盛。從帝國文明的角度,對此該感到自豪,因為安西王朝是大漢帝國一把屎一把尿哺育出來的,但從中央朝廷的角度來考慮,卻不能不考慮其對帝國西北部安全的影響或者說威脅
可慮的是,安西與帝國可是同宗同源,倘有不測之變,占著這份名義,比起異族外寇,可更容易被帝國內部階層接受。
不過,這一層顧慮,并沒有明顯表現出來,只以朝廷遣使祝賀安西取得的大捷而告終。
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宗藩關系的慣性依舊,遠沒到決裂以及考慮決裂之后如何處置應對的時候;
二是強盛的中央帝國,有其難以避免的自信乃至傲慢,大如山岳的船艦,可不是安西在中亞異域掀起的區區風浪就能撼動的;
三則是,建隆六年下半年,帝國中樞在對封國關系的處置上,主要精力都放在東北的安東國身上,對安西即便有心,暫時也顧不上。
安東國出大事了
毋庸置疑的是,如果安西、安東同時有事,朝廷必然首重安東,這是由歷史以及地緣因素決定的。
安西所處,畢竟是遙遠異域,又有大量異族勢力、異教文明的鉗制與阻遏,安東則不然,大不然
東北雖然在諸多中州士人眼中,被視作偏僻苦寒的蠻夷之所,但不可否認,它是華夏傳統勢力范圍,雖處邊緣地帶,也是華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重要補充。
千百年來,從那片苦寒的地域,不知崛起了多少對中原王朝有重大的影響的邦國及勢力。
即便拋開歷史,僅從帝國本身來說,經過幾十年漢化、開拓大發展的安東,也不容帝國忽視,那是一股龐大的軍政勢力。
據不完全統計,到建隆五年前后,安東轄下人口已經突破220萬人,黑水、鴨子河流域沿岸,一大批漢人城鎮拔地而起,數以百計的蠻夷部族,從白山黑水、野地老林中走出,成為歸化的安東治民。
這可是除開遼河平原與一半東北平原的東北,人口之盛,千年未有,而人口,就意味著文明的發展與生產力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