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安東王劉文淵薨逝的消息傳抵洛陽之時,朝廷上下都下意識地松了口氣,這老家伙總算死了,這件事,對朝廷那些敵視安東的權貴來說,實在是一件喜事。
過于久遠的未來不提,也不說接下來幾十年,至少在建隆皇帝當朝,安東不可能再成為朝廷心腹之患。其余安東王室與安東國的結合,遠不如劉文淵帶來的威脅大。
因此,朝廷如常進行藩王薨逝的喪儀表示之外,對安東王爵的傳承也沒有任何阻礙,大開綠燈。對安東王室后裔的了解,這幾年朝廷可是惡補了一番,比起如虎如狼的劉文淵,劉繼覃就是只溫順的綿羊了,縱然其不安分,他的那些兄弟們也可以讓朝廷做許多文章
可以說,隨著劉文淵的死,朝廷與安東宗藩之間,太宗與秦王嫡長之間,持續了幾十年的明爭暗斗,方才真正沉寂下來,暫時告一段落。
在劉文淵薨逝的同時,大漢帝國朝堂之上也已發生巨大變化,呈現出一種全新格局。而對于帝國權力高層來說,任何變化,最終都落在人事的變化上。
顯然,帝國中樞的人事格局又發生重大變化了,人基本還是那些人,但尚書令換人了,就是最大的變故。就在建隆八年上元節后不久,“罷相詔”頒布了,雖然很突然,過程卻簡單而順利,擔任整整七年帝國“首相”的寇準,以“足疾”卸任。
當然,皇帝劉文濟給他找了個不錯的養老之所,以其遠赴東南,知湖州。在帝國對宰臣的任用中,雖不乏使職地方者,但從堂堂首相改任一小小知州,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一點,那就是此人遭遇了仕途上重大挫折,并且,余生就此沉淪,很難再有起復。
這樣的際遇,對性情剛烈、志趣遠大且權力欲望極強的寇準來說,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尤其是,寇準年方六十四,對一個首相來說,并不算老,而寇準一向精力充沛,勤于政務,他的目標可是成就開寶首相趙普那樣的功業與名聲
然而,這一切隨著罷免詔書的下達,都戛然而止,大漢帝國終究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而在位的也不是一個平庸、懦弱之主,而是一個用了十一年將自己帝位打造得固若金湯、將自己權威散布全天下的腹黑皇帝。
劉文濟固然不如世祖、太宗那般強勢,帶有絕對的主角光環,但就十年在位時間的表現來看,這絕不是一個像看起來那般好對付的皇帝。
當失去皇帝的信任之后,那寇準的相位自然也就保不住了,以劉文濟的手腕,有的是辦法將他排擠出朝廷。謫遷湖州,沒有一擼到底,抑或貶到個窮山僻壤,都算是一種挽其尊的寬容了。
提起寇準,你至少不能否認其見識與才干,以及大事、要事上的謀斷能力。至少在尚書令的七年多時間里,對于大漢帝國的發展,還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
寇準的貢獻,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協助劉文濟鞏固皇權,將康宗時代籠罩在大漢皇帝身上的那么抹晦色去除,這是根本,如果在這件事上跟不上腳步,寇準也當不了這么多年尚書令;
二則是整頓吏治,反腐肅貪,重倡太宗遺風,狠狠地打擊了自康宗朝以來復萌的舞弊、奢靡、貪墨之風,帝國法制的權威性再次得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