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當“六次漢伊大戰”捷報傳至洛陽后,在沒有取得劉文濟同意的情況下,又直接以政事堂的名義做出回應,遣使道賀。他還是有理由,當時朝廷的注意力都在安東內亂,顧不得安西;
在太原祭天時,劉文濟又收到了來自洛陽的一則“趣事”,說是寇準去工部視察,以司務察問一名員外郎,那名員外郎是跪著對話,并且在寇相八面威風下,嚇得尿了褲子
總之,關于寇相的“小故事”有很多,橫亙在他與皇帝之間的矛盾也日漸深重,寇準是不知悔改的人,其作風也很難輕易改變。
當負面印象在皇帝心目中占了上風,當皇帝的信任度與好感度持續下降時,他的結局也就注定了。庸庸世人常以劉文濟之寬厚比之太宗皇帝,然而接觸久了才發現,劉文濟的寬厚是沒辦法,因為他“得位不正”,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與挑戰,很多時候,不得不采取一些妥協的態度與舉措。
同時,劉文濟的寬厚,也更多地針對那些對他有用的人,一旦畫上“無用”的標簽,那么再深的寬容都會褪色。就如寇準,沒給他炮制點罪狀,也是政治需要,畢竟劉文濟不能自己打臉。
與當年向德明罷相時,還需觀察等待、審慎決定,甚至要向德明自己請退,對寇準,可就顯得干脆利落了,真就是一道詔書的事情。
事實也證明,甭管寇相公過去在中樞是何等八面威風、不可一世,在皇帝的權威面前,也是不可一世,最終只能凄凄惶惶地遠走東南。
甚至于,連老家都不讓回,因為皇帝想讓寇準去東南,看看那里的山河湖泊,看看他一向瞧不上的人文薈萃
同時,寇準大概也是第一個,罷相之后讓滿朝文武彈冠相慶的首相了,除了親信死黨,幾乎沒有表示惋惜遺憾的人。做到這樣的程度,也就寇準了。
但不管如何,帝國政事堂,屬于寇準的時代從建隆八年春開始,徹徹底底地過去了,而接替他的,乃是吏部尚書韓承均。
這又是一個帶有妥協性與安撫意味的選擇,針對勛貴集團,劉文濟也同樣不敢一味的打壓,同時,朝廷中樞也不能完全由那些庶族官僚當權決策。
至于韓承均,他的能力當然無法與其父韓徽相比,但基礎素質、履歷足夠,再加上身份與時勢,他就能做大漢首相。這個位置,可是“橐相”都沒能坐上的
s建隆八年政事堂諸相尚書令韓承均、中書令許昌王劉曜、尚書仆射張知白、吏部尚書陳堯佐、樞密使楊延朗、財政使王欽若、都察使丁謂、兵部尚書張儉、禮部尚書柴熙讓柴宗訓與高德公主劉蒹所生次子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