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八年的劉文濟,作為皇帝,其身上的束縛進一步減弱,除了對朝臣、朝局的進一步掌控,得心應手,也因為老一輩的權貴陸續離世。
當然,若說能對劉文濟產生重要影響乃至威懾的,也就那寥寥幾人了。慕容皇太后,崩于建隆六年冬末,老太太硬是在慈明殿孤苦無依地多熬了三年,方才去世。
慕容皇太后的駕崩,也意味著宮廷內部,劉文濟面對的威脅進一步消除,他去一大塊心病。不過,這種內涵是不能表示出來的,這畢竟是太宗皇帝的原配,正統與法理的光環,是怎么也抹殺不了的,相反還需時時維護,這與劉文濟繼位的法理性是一貫的。
因此,后崩之時,劉文濟緊急動身,自太原南返,為操持慕容太后喪事,雖然只是表個態。相比之下,還是蕭太后對慕容太后崩逝的傷懷要真切得多。
平心而論,慕容皇太后對蕭太后母子有過疏遠、忌憚、排斥,即便劉文濟登基之后,也采取過不少粗糙、愚蠢的政治手段,但從始至終,都沒有真正用什么陰謀手段迫害他們。
因此,劉文濟對慕容皇太后,只是基于一種政治安全的防備與打壓,而蕭太后則始終保持著對慕容太后的尊重與關注,只不過這份關注中是否包含著一層監視與防備,就另論了。
對慕容太后的喪禮,依舊以國葬形式進行,十分隆重,在這種事情上,劉文濟也盡量做到不落人口實。同時,因皇太后之崩,也徹底打消了對安東局勢動兵的心思,非必要的情況下,孝義還是要重視起來的,這是治馭天下的重要手段。
另外一方面,慕容太后崩后,蕭太后自然更上一層,成為大漢帝國唯一的且明正言順的皇太后。劉文濟本打算讓蕭太后入慈明殿,經過幾十年的擴建、裝飾,慈明殿可是紫微城內一個十分龐大且宜居的宮殿群,劉文濟顯然以此表達對母親的愛戴與回報。
不過,這一點也被蕭太后拒絕了,直言她在岳樺宮待得很好,安居其位靜其心。而這份謙虛表態的背后,則是對劉文濟的一項提醒不要太飄了
距離慕容太后崩逝不足兩年,就在建隆八年秋,大漢帝國又一柱石,堪稱世祖朝“最后一位元老”,建隆時代宗室之長,趙王、太子太傅劉昉,也薨了。
關于趙王劉昉,已經不需多說什么了,他的出身、履歷、功績,早已烙刻在無數帝國的史冊、典籍、傳奇之中,是時至建隆時代依舊閃爍著舊時代光彩的明星,只是這顆明星終是在中秋過后隕落,歸于沉寂。
劉昉之薨,對皇帝劉文濟來說,也算是一種解脫吧,就像環繞在他身邊的一層桎梏被打開了,從那之后,他才是帝國的唯一權威
不算出人意料,對劉昉之死,最傷感悲痛、彷徨無助的,不是他人,而是太子劉繼禮。劉昉之于劉繼禮,既有宗長之誼,又有師徒之分,八年的時間也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