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重要的,在建隆八年的大漢朝廷,趙王劉昉依舊是劉繼禮在政治上最堅實的靠山,如今,這座靠山也被天時摧折倒塌,已經很成熟的劉繼禮,怎能不感到悲痛與忐忑。
在當下的大漢朝,太子劉繼禮的處境實則是有些尷尬的,李皇后早崩是最關鍵的一個因素,而劉繼禮雖然早早地就被確立了太子的地位,但現實的政治環境導致,他的太子之位并不是那么穩固。
中宮有個楊皇后,并且早在端拱二年1016年李皇后還在時,就已經給劉文濟生了個幼子劉繼英,隨著其不斷長成,對劉繼禮地位造成沖擊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的事情。
同為嫡出,內有正值盛年的皇后,外有楊氏顯貴,而劉繼禮雖有嫡長的大義名分,多年下來也積攢了不少的聲望,但都無法掩飾其實力不足的缺陷。
在母族方面,從九原侯李萬超傳下來的李氏家族在帝國諸多權貴中,只是很平凡普通的一年,最近一些年有所起色,也是因為沾了李皇后的光,一些子弟得以出仕要職。而這些人,能給劉繼禮的助力,顯然不夠。
因此,聚攏在劉繼禮身邊的支持者們,除了東宮僚屬與李氏家族外,只有一些堅持嫡長正統的保守派官僚們,而這一批人的成色,或許連康宗皇帝任太子時在朝廷中的支持者都不如。
畢竟,大義與正統,也需要足夠的實力來支撐。作為太子太傅的劉昉,在過去的這些年,也是東宮支持者的一面旗幟。這面旗幟的倒下,對劉繼禮的影響,遠比表面呈現的要深重得多。
當然,太子之事,最終還得看皇帝的決定,當今天子劉文濟在這方面,顯然擁有最終決定權。若提起劉文濟在此事上的態度,至少在建隆八年,是絕對未做任何他想的。
對于自己的嫡長子,劉文濟顯然也是有特殊感情的,以其謙遜、端重、孝敬類己,同時也對劉繼禮寄予了厚望,這一點從東宮的配置就能看出,一應人員安排,都很實在,不是勛貴之后,就是一時俊杰,輔以老成干才,讓劉昉給其當太傅,就是對劉文濟這種寄望最有力的詮釋了。
即便在建隆八年,從一個皇帝的身份與權謀角度出發,劉文濟也會堅決地維護太子的地位。一為江山社稷、帝位傳承穩妥有序著想,這是一個帝王的使命,劉文濟也具備這方面的責任心。
另一方面,楊氏家族已經是當朝第一顯赫外戚,當年立楊氏為后,也是為了引楊氏為援,制衡不滿勛貴。尊重、利用有之余,也不可能沒有防備,已經給了楊氏無上尊榮,若是其子再成為太子,那這天下豈不成楊氏的了
因此,劉繼禮這個太子,越弱勢,其地位就越穩固,同時,嫡長的身份,是他永遠無法被推翻的優勢,只要保持下去,未來還是可期的。
當然了,宮廷國家,制度完備,規矩森嚴,然而在這些條條框框之下,逾制亂法的人與事也是數不勝數,在沒有定論之前,出現任何曲折都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