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能走上高位的人,還得是一些“全才”,要么就是背景深厚。而隨著基礎吏員數量與質量的提升,“吏轉官”這一條仕途路徑,也在不知覺間,打通了許多關節,并不像過去那般困難了。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皇帝劉文濟所倡導落實的吏政學校,并不可能太純粹,其中貴族也好、庶族也罷,那些勢力群體,都在往里伸手,施加影響力,上下對權力利益的爭斗比拼,轉移了一部分戰場罷了。
這同樣也是一種妥協的結果,沒有權貴階級的參與及支撐,所謂吏政學校,根本辦不起來,也推廣不管,就是劉文濟自己在早年都只是“權貴”。
在吏政治學校于全國范圍內全面開花之時,坐落在京畿的帝國政法大學堂,毫無疑問是所有學校之魁,從中誕生的政治明星也最多,曾公亮、包拯、富弼者,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帝國上層階級日益固化的時候,劉文濟的吏政學校制度,一方面在加速這個過程,另一方面也在事實上給了天下寒門庶族更多可能,上升渠道并沒有完全關閉,即便這條通道在不斷狹窄化。
這個過程中,庶族官僚群體在壯大,學閥勢力也在壯大,同時地域之間的歧視與黨爭也不可避免抬頭。勛貴官僚,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后,同樣有一批有能力的人冒頭了,石元孫石守信之孫、張文蔚張永德之孫、李光輔李筠曾孫等,而他們憑借著祖輩的積累,迅速躋身高位。
文官選材越發熱鬧的同時,軍事院校也在劉文濟的推動下得到了極大發展,堪稱是突破性。帝國的“中央軍校”源遠流長,最早能追溯到世祖時期的奉宸營,但嚴格地進行專業分科,卻是在建隆時期,即便只分了步兵、騎兵、輜重、工兵、炮兵五大類,這也是帝國軍事歷史上的一重大變革,這是里程碑式的。
而除了坐落在東西京的兩座“皇家軍校”,在東南西北諸方的核心城市,附屬的軍事指揮院校,也同步展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軍事學校的生源,其中一半出自帝國軍隊,剩下一半,名義上自社會上征募,但其中絕大部分,都被軍功貴族及將門子弟包圓了,若非劉文濟劃定了一個“10”的紅線,有志從軍的普通人家是很難通過軍校這一條路實現出人頭地的抱負,更遑論階級躍升了。
比起文官系統,軍事系統總歸是天翻地覆的差別的,其封閉性、傳統性與保守性是極其頑固的,在和平年代,這是個跟需拼資歷與背景的地方,能力只是一個基礎。
當然,一定程度上這也保證了帝國軍隊的穩定,方便朝廷掌控,雖然是與勛貴共掌其權。但即便如此,依舊有一批庶族將領,在這十年內于軍中抬頭,比如種世衡、狄青,尤其后者,可是徹徹底底從草芥一般的行伍士卒,一步步成為大將,入得天子耳,上得黃金堂。
人才的選拔任用之外,劉文濟最大的精力,則在財稅上,通過對鹽務改革以及土地整頓來實現。這兩件事情都不好辦,尤其是后者,劉文濟是用了足足十年時間方才梳理出個結果,初見成效。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