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董從儼在興國之戰的表現,并不是曇花一現,對于金兵的戰術,他早有應對,行軍的軍陣,諸軍的任務,應急準備措施,他安排得井井有條的。金兵的疲兵戰術起到了作用,但并不大。
當然,最關鍵的地方,還在于漢軍充分的準備,步騎結合,是漢軍對付游牧騎兵傳統戰術,這個傳統也再度被董從儼使出來了。
金軍兵少,那是來送;兵眾,足以拒之;若是來攻,更是求之不得。因此,到九月底時,董從儼軍歷經辛苦跋涉,終是成功飲馬大澤,遙指靜邊城。
在這個過程中,劉金做了諸多努力,但一無法阻止漢軍進兵,二則難以尋到真正有利的戰機,只能一步步眼睜睜看著漢軍的陰云籠罩在大澤草原。
而進入大澤腹地之后,漢軍在行動就積極多了,兵分兩路,一路由安東國大將劉尚遠統率兩萬騎兵,游弋搜獵,尋找金兵主力,董從儼自己則率領中軍步騎,繼續向靜邊城挺進。
這種局面下,劉金最終選擇撤出靜邊城,將之拱手相讓。倒是劉尚遠軍,劉金與之交手幾次,但沒有一次達成目的,一是劉尚遠能打,漢騎難殲,二是不敢投入全部力量,怕被漢騎糾纏上,引來主力。
在一種相持拉鋸的局面上,雙方從秋季糾纏到冬季。入冬之后,天氣漸寒,劉金再度改變戰法,他拋卻老弱,放棄大澤部眾,任其避禍,集結了五萬精騎,備足糧草,躲了起來,同時截斷漢軍糧道
劉金是發現了,正面與漢軍對抗,還是很吃力,即便勝了,死傷也嚴重,因此,他打算借“長生天”的力量,寒冬的漠北有多可怕,他再清楚不過了,而七萬漢軍,想要生存下去,困難是格外艱巨的。
劉金的判斷并不能算錯,因為在這個冬季,在靜邊城凍死凍傷者,數以千計,但東路漢軍出征之前,攜帶有充足的軍糧,除了專門的輔兵,每人每馬皆負三月干糧,同時在戰事前期,一直有源源不斷的糧草從燕南燕北饒樂送抵前線,雖有不少在金兵的襲擊下損毀了,但成功抵達前線的仍舊有不小補足。
從寒流席卷,天降大雪,以及金兵躲避兵鋒開始,各部漢軍在董從儼的命令下,便進行嚴格的補給配發,節省口糧,以靜邊城為依托,生生扛過了整個冬季。
同時,出征的漢軍,不管是塞北還是饒樂、安東,對寒冷的耐受程度上,也并沒有劉金想象般的差,尤其是燕北、饒樂、安東之軍。
即便如此,漢軍都死以千計,熬到后面,軍中也開始殺牛、殺羊乃至殺馬。而作為對手,在漫天雪白之下,劉金統帥下的金兵,同樣死傷慘重,天地之力,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只看誰更能熬。
當然,在這場對峙中,最慘的應該是那些當地部民,他們被劉金拋棄了,拋棄之前,還被收繳了大量口糧及牲畜,等待他們的結局可想而知。為了戰爭,為了擊敗甚至全殲漢軍,劉金不顧一切,采取了最極端、最殘酷的策略,
很大澤部民沒辦法,選擇往靜邊城的漢軍投降,希望獲得口糧,求得活命機會,但漢軍連自己都尚且顧及不全,又怎會在意這些敵部的死活。
草原上的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這是極端惡劣地理氣候條件造成的。等到十二年春,當氣溫漸漸回暖,冰雪逐漸消融,劉金依舊未能等到他期待的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