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國家戰略的問題,在乾祐前十年中,大漢有太多優秀的將領被劉承祐“閑置”在北邊,楊業、馬全義、韓令坤、董遵誨、李漢瓊、羅彥瓌、王審琦、白重贊、李漢超......這一連串的將領軍使,論能力并不差南征的漢將們,然而大部分人,一戍就是經年累月,如楊業、羅彥瓌者,更是以十年計。
為大漢北面邊防的穩固,這些將領確實犧牲不小,有鑒于此,此番動兵,河北的幾萬邊軍,是準備大用的,與其建功立業的機會。
而這些壓抑已久的將軍們,就像一個個脫韁的猛獸,想要吃人。哪怕是底層的戍卒,對于軍功也是多少有些期望的。將士皆有渴望功業之心,那便是戰爭的利好消息。
發動如此大規模的一場對外戰爭,皇帝與朝廷的壓力是很大的,最忌諱的就是百姓不支持,將無戰心,士卒厭戰。所幸,這些情況,在戰爭的初期,還算少見。
而漢軍的將士們的戰斗**哪里來,最重要的還在于這些年,朝廷對于軍隊的厚待,不論是賞功還是撫恤,都從無吝嗇。而這些年,大漢偵辦的各類貪腐案件之中,唯有對涉及到軍餉、軍需,處置最為嚴厲,從無豁免減罰。
以致于,有些文臣頗有微詞,覺得皇帝對那些丘八太過厚待了,容易使其生跋扈之心。劉承祐也受到了一些諫章,雖然不好直說,但暗示的意思卻很明顯,就是提醒劉承祐,三代亂世,在于武夫當權,在于驕兵悍將......
對于這些建議,劉承祐都接受,只是不做。有些人,永遠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卻往往有意忽視另一面。他固然厚待軍隊,但同時,大漢軍法的嚴苛卻沒有放松過,并且逐步嚴肅完善,劉承祐所做的,不過“恩威并濟”四字罷了。
對于劉承祐而言,這些年對于軍隊的改造,最滿意的地方,不是那些制衡將帥權力的措施以及收買軍心的手段,而是構建了一套能夠使上下將士接受的軍事管理條例。
再加上宣慰制度的建立,長年累月的洗腦,對于沒有多少里頭腦的底層官兵而言,還是很有效果的。這些綜合因素共同作用,方才成就了如今大漢將士的嶄新面貌。
要說大漢的諸多將帥之中,與劉承祐關系最為親近的是何人,馬全義。追溯過往,當年劉承祐還是北平王次子的時候,馬全義就已經跟著他了,可以說,他是劉承祐發掘并收服的第一個將領。早年的時候,這種感情羈絆還不算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得越久,那份情誼越顯珍貴。
而馬全義,倒也從來沒有讓劉承祐失望過,鎮守永清**年,從不以天子舊人的身份而張揚跋扈,恪盡職守是他對皇帝最好的回報。是故,對于馬全義,逢年過節劉承祐都能想起,并且幾次召他回京述職接見。
前者,奉安審琦之命,馬全義率領永清軍北上作戰,凡歷大小11戰,取得殺傷敵軍1500多的戰果。在遼騎大規模縱橫,燕地局勢惡化之際,也曾挺身而出。
是8月12日的時候,礙于城池難攻,堡壁難克,幽州軍民傾力配合,遼軍開始轉變進攻思路,干起了圍點打援的事。
當時受遼將韓匡美的建議,遼軍匯師5000,圍攻薊州以南的新安堡,吸引漢、燕之軍來援,并秘伏兵馬四野。當時,大漢的騎兵主力未感到,還是馬全義自漁陽主動領軍出城,救援新安堡,果然陷入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