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遼軍地突襲圍攻,馬全義表現得十分英勇,親率領隨軍的三百騎,冒死拼殺,左突右沖,反復數次,給步軍結陣御敵時間。
其后,身先士卒,在第一線指揮將士防御,身被數箭,而面無異狀。遼軍幾度攻破軍陣,都是馬全義帶人撲上去,填補窟窿,浴血抵敵,重新構防線。
如此,永清軍3500余步騎,硬是抵擋住三倍多敵軍的圍攻,足足一日。其間,新安堡的燕民見援軍苦戰,還主動集中了三百人出擊,斬殺了不少遼軍。不過,那個時候,遼軍也無心關注那座堡壘,只遣一偏師擊敗。
永清軍血戰一日,完全起到了以身為餌的效果,幽、順、薊州的漢、燕聯軍,相繼趕來支援,其中有被攔阻于途中者,有就地與遼軍廝殺的,還有突破至新安地區參與作戰的。
等漢軍援軍至,同樣苦戰已久的遼軍,也漸有不支。而得知戰況,灤平、遵化地區的遼軍,也前來增援。
圍繞著新安堡,漢遼雙方進行了一場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會戰,漢燕聯軍步騎合計約20000人,遼軍前后參戰的也有24000之眾。
雖是會戰,但更像一場混戰、亂戰,新安堡是主站場,戰斗最為激烈,但主戰場外,雙方在支援、打援上的糾纏同樣劇烈。甚至于,根本沒有統一的指揮,西起香河水,東至玉田縣,兩軍的纏斗區域超過上百里。漢軍或依山,或傍嶺,對抗遼軍,而有些騎兵部隊,更是對遼軍發起主動進攻。
最終結果嘛,以新安遼軍的主動撤圍而告終,至于新安堡戰役的結果嘛,遼軍最終傷亡在4000人左右,漢軍也查不了多少,很多損失都是在援助的途中遭到遼騎的劫殺。
不過,就從戰略意義而言,漢軍完勝。首先,挫敗了遼軍“圍點打援”的陰謀,并對其造成大量殺傷;其次,漢軍冒著重大風險救援新安堡的舉動,大攬人心,使燕地軍民之心更加親近大漢,也振奮幽燕軍民抵御遼軍的決心;最后,這是漢軍轉守為攻的起點。
至于自身的損失,說實話,在一場涉及幾十萬人的戰爭中,區區4000的傷亡,當真不算什么。以大漢的人力資源,迅速就能補充上。
而在這場戰役中,馬全義發揮最關鍵的作用,當然,其他漢燕將領的功勞也是不容抹殺的。
其戰之后,休整了三日之后,馬全義便率軍,主動出擊,東向進攻遵化城。在沽水以陽,再敗遼軍,斬首200余,使得遵化守軍,龜縮其內。
兵臨之后,馬全義選擇了主動退卻,雖然河北邊軍北上,同遼軍戰得甚歡,車馬雖眾,但真正的攻城巨械都沒帶,還不是強攻的時機。
觀燕南地形,軍都、燕山在北,其間礙口眾多,遵化就是其中一個,拔除了它,也就斷了遼軍南下的一個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