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考前,就有人說,張郎才堪狀元,如今,果然高中,瓊林宴上,可謂意氣風發。如果按照劉承祐的想法,張去華這樣的青年才俊,還是當壓一壓的,不過,此次常舉,大概是頭一次劉承祐沒有進行過多的干預。劉溫叟等人既然推舉上來了,殿試上也確實出彩,劉承祐也就點了他狀元。
至于探花郎趙匡義,算是此屆參考士人中出身最高的了,本身就有繼承趙弘殷的爵位。而他的名聲,一點都不比張去華小,當初謝拒皇帝的賞賜提拔,主動給其父結廬守孝三年,為他掙取了極大的名譽。期滿之后,也沒有靠蔭職入仕,而準備參考。
有一說一,趙匡義是個文人,還是才干很出眾的文人。以其學識、經歷、才干,也有狀元之資,或許是為了避嫌,最終被點為探花。不過,趙匡義年紀雖然還不大,但氣度、眼界顯然已開,相較于張去華的風光無限,他倒顯得很淡定。
一直以來,大漢的狀元們,除了王樸、李昉之外,在仕途上似乎都沒有太好的發展。扈載,英年早逝;董淳,還跟著薛居正編史;至于其他,也顯泯然。
相比之下,倒顯得探花們,更受皇帝喜愛。似盧多遜、張洎,可是得以入侍御前,使得仕途的起點遠超旁人。
當然,劉承祐早已不打算這么干了,否則,探花得到的重視勝過狀元,那就削弱狀元的地位與意義了。
至于榜眼馬適,大概是頭甲三人中,出身最為寒微的了。本為江西籍人,淮南戰爭后,舉家被遷至江北安置,始為漢民。為人勤奮好學,幾番地方考試,都名列前茅,及至如今,一舉奪得榜眼。從朝廷選材的來源,就已能看出大一統的趨勢來了!
除了一甲三名之外,本科進士,還有不少特殊出身的人,比如呂端、王樸的兩個兒子、扈彥珂的孫子、已故宰臣蘇禹珪的孫子......
哪怕在皇帝這里留了名,但呂端仍未入頭甲。
同時,本屆官宦出身的考生著實不少,皇帝雖然沒有過多干預,但考官們的錄取,其中是否沒有徇私,也不敢保證。像王樸的兩個兒子,在其親身教導下,中進士的能力實則是綽綽有余的。
同時,這一科所錄的士子,應該可以說,素質很高,比往年任何一屆都高。
“此一屆,朝廷是錄取了不少人才啊!”因此,對于負責今科貢舉的劉溫叟,劉承祐舉杯,以此肯定他們的工作。
對此,劉溫叟大松一口氣,這一次放榜之后,引起了不小的非議,就是因為所錄權貴官僚子弟太多了。若不是劉溫叟清正之名,廣為人知,只怕就有人高呼作弊了。即便如此,從下面傳來的喧囂,還是讓劉溫叟頗感壓力,而劉承祐的這番態度,也是安其心。
“為國舉才,既是職責,又是榮耀,還要多謝陛下信任!”劉溫叟老臉上也堆著笑意,心情放松。
“關于這批士子的去向,吏部當盡快落實安排觀政,定要歷練出幾個堪當大用的人才!”劉承祐又朝擔任吏部尚書沒兩年的竇儀吩咐道。
“是!”竇儀干練地說道。
在前尚書申文炳逝于任上后,竇儀被劉承祐想起了,調回東京,就任吏部。說實話,總有不爽這種強勢臣子之時,然而,又喜歡用,劉承祐就處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中。
走了個范質,來了個竇儀,大漢朝廷似乎從不缺剛正之臣。
這其中,當然體現著劉承祐的意志,雖然并不喜歡臣子犯顏直諫,但對于這些年敢于據理力爭的人,還是抱有一定敬意的,并且,朝廷中也確實需要一些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