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眾人都認為不可以貿然輕進,只有張華堅持己見,認為伐吳必勝。
太康元年,吳國滅亡,武帝下詔晉封張華爵為廣武縣侯,增加食邑一萬戶,封他的一個兒子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還賜絹一萬匹。
張華在此后聲名顯赫,為眾人所推崇信服,把撰訂晉史及修改禮儀規章的任務,都托付給他,有許多增減與修改。
當時的武帝詔書誥文,都是張華起草的,他的聲望名譽更加顯赫,有任三公的威望。
正當張華準備施展自己的抱負的時候,卻是出現了讓他措手不及的事情。
當時的尚書令荀勖出身大族,憑著武帝對他的寵信,憎恨張華,常想伺機將張華調到外鎮任職。
原因也很好理解。
張華雖然不是真正的寒門,但絕對是小姓,父親只是區區的郡守罷了,張華家世,不在高門之列,甚至尋常世家都不如。
高門大族之人都是有傲氣,你一個張華,不是高門之后,卻妄想與我處在同樣的位置,這不是讓我臉上無光嗎
是故荀勖開始下黑手了。
適逢武帝問張華:“國家大事以后可以寄托給誰“
張華回答說:“才德兼備而又與陛下是至親的,不如齊王司馬攸。“
到了現在,張華也對自己的這番話感到后悔。
這幾乎浪費了他人生中最寶貴的幾年時間。
齊王司馬攸是誰
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親弟。
而且他還是過繼給沒有子嗣的司馬師的。
在當時,司馬師死后,本來是司馬攸繼承他的位置的,奈何司馬攸的老子是司馬昭,老子怎么會在兒子后面。
所以司馬昭做了皇帝。
照理說,司馬昭百年之后,該是把位置給齊王司馬攸的。
結果司馬昭自己有私心,將位置給了司馬炎。
好吧。
司馬炎是司馬攸的親哥,這個位置給他就給他了。
那若是司馬炎活得比自己短,那這個位置總該是他司馬攸的吧
這不僅僅是齊王司馬攸的想法,也是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
可惜
司馬炎的私心還是與他老子一般的。
即便是把他屁股下面的位置給白癡兒子,也不會給他這個弟弟的。
兒子再白癡,也是他的血脈延續。
弟弟
是他老子的延續。
張華在當時說出那樣的話,無疑是刺痛了司馬炎的神經。
荀勖離間張華的陰謀得逞,外調他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又兼任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
奈何張華確實是有本事的人。
他在任內招撫接納新歸附的人,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馬韓、新彌等依山傍海,遠離幽州、歷代都不曾歸附的二十多個國家,都遣使朝貢。
當時幽州遙遠的少數民族臣服,邊疆安寧,糧食連年豐收,兵馬強壯。
憑借自己的能力,張華再次得到了自己的機會。
朝中議論想要讓武帝召張華回京任宰相之職,又想要為他進號儀同三司,卻遇到了馮紞的阻撓。
之所以張華會遇到這個馮紞的阻燃,也是因為張華曾在武帝面前說過馮紞之兄馮恢的壞話。
馮紞深得武帝寵信,常陪侍在司馬炎身旁。
一次,馮紞與武帝閑談魏晉的軼事,借機向武帝說:“臣私下認為鐘會的謀反是太祖司馬昭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