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臉色一變說道:“你這是什么話“
馮紞脫冠謝罪說:“臣愚鈍瞎說,罪該萬死但臣微不足道的意思,還可以再申述。“
“你還要說什么“
“臣認為善于駕車的人一定熟習馬力的盛衰,善于為政的人必懂對官吏控制適度,所以子路因好勝被抑制,冉求因退讓被任用,漢高祖子弟八個諸侯王都因過于寵信被夷滅,漢光武帝的諸將由于受抑而善終。
這并非為君的有仁有暴,也不是為臣的有智有愚,而是壓低與抬高,給予與奪取的不同造成的。
鐘會才能見識有限,而太祖夸獎太過,贊美他的謀略,宣揚他的名聲才略,授以大權,委以重兵,所以讓鐘會自認為算無遺策,功勛無比,飛揚跋扈,所以造成他謀反叛國的罪。如果太祖善用他的能力,從大的方面控制他,抑制他的權勢,用各種規則約束他,那他就無法有叛亂的心思,叛亂的事也不會出現。“
司馬炎認可馮紞的話。
馮紞叩頭說:“陛下既然肯定臣的意見,應該防微杜漸,不要讓像鐘會之類的人再造成災禍。“
“當今還有像鐘會那樣的人嗎“
馮紞說:“東方朔有句話:039談何容易039。易經上說039臣不密則失身039。“
武帝讓身旁的人退出去,道:“你盡情說吧“
“為陛下謀劃的人,大功著于天下,海內的人沒有不聞知的,據方鎮統轄軍馬的人,都在陛下該憂慮的行列。“
武帝沉默不語。
顯然,他是知道馮紞說的這個人,就是張華。
不久,武帝征召張華為太常,因為太廟屋梁折被免官。
這個太廟的屋梁為何折斷,原因就不可查了。
但從此,張華在武帝在位期間,一直以列侯的身份朝見。
直到晉武帝死后,賈南風上臺,他這才重新走回權力中心。
歷經了宦海浮沉,張華比其他人更警惕,也更珍惜現在。
這也是為何張華只想要維持現狀,而不想解決中宮與太子宮矛盾。
他解決不了,也不想解決。
但是
現今王生來了,他便是不想解決,也得解決了。
除非他選了第二個選擇。
但是
他又如何能有第二個選擇
他可是先帝的重臣啊
每每想到這一點,張華都會自嘲苦笑。
所謂的君恩,還真是不好受的。
“張公可有決斷。”
王生一直在石亭中坐著,等待著張華的決斷。
對他來說,張華是他必須要拿下的人。
對太子來說,或許不是必要,但是有了張華之后,他手上的籌碼肯定會更多。
“太子要如何解決中宮的事情”
“據我來說,有這幾個手段。”
王生比了比手勢。
既然張華問出了這樣的話來,證明他的選擇已經是很明顯了。
實際上,在王生的推演之后,張華便沒有選擇了。
更何況他若是想要名聲或者官位的話,也只能依附太子。
“第一,刺殺。”
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