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馬寺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
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個一般。
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
在大月氏國,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
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里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
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
隨后,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范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
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
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
自此,儒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國扎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
這里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里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
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王生步入其中,便是能夠很真切的感受到白馬寺的底蘊。
哪怕是經過戰火的洗禮,但是歷經時間洗禮,白馬寺又恢復了往日的榮光,而且比之從前,似乎還有莊嚴不少。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占地極廣。
穿越到來之時,王生也來過白馬寺,當然,當初他心事重重,自然是沒有心思欣賞的。
現在便不一樣了。
在身側的僧侶介紹,王生也知道這白馬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
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