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整個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
說起來,現在佛教,也算是開始在華夏大地傳播了,而且傳播得很廣。
出三藏記集卷七合放光光贊略解序記載,元康元年,竺叔蘭和無叉羅在陳留譯出了放光般若經,此經“大行華京,息心居士,翕然傳焉。中山支和上遣人于倉垣,斷絹寫之,持還中山。中山王及眾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經。其行世如此是”
可見佛教的影響。
當然,如今,還是道教執牛耳的。
畢竟是本土宗教,有天然的優勢。
但要說佛教在已有道教的基礎上,居然還能夠發展迅猛,并且成為三大教之一,自然是有原因的。
對西晉的統治階級來說,一直都是缺少這么一個統治工具,而佛教的教義卻是完美的契合統治階級的要求適合推廣加“安民”。
道教的教義是無為、自然、自由,可以“安民”卻不利于推廣。
得道成仙是才能想的,便是所謂之法侶財地,普通人對吹出來的夢都是妄想。
當然漢末道教有個流派五斗米教,推廣效果很好,好到可以像張角一樣造反,結果就被改造了。
黃巾之亂,可以說是直接導致了東漢的滅亡。
正是黃巾、五斗之流,掌權者不放心。
儒家在當時被世家掌握壟斷,是世家的權力利益來源,但還不是完整宗教。
孔孟之學,非是經書,沒有教義。
而政治的黑暗,讓儒家信眾都快崩潰了,例如竹林七賢,嵇康阮籍。
他們看到了佛教,發現正是需要的精神寄托,部分士大夫就用佛教來反對當權者、來麻醉自身、來表達自身不滿、來轉移衣食無憂之后的精神需求。
這也成為了流行的風景線。
其實,說起來佛教要在華夏傳播,本身是有困難的。
佛教本身是需要剃度,禁欲,離俗的。
所謂之離俗,便是無君王,無父母。
在佛教傳入我國以前,儒家思想是主流,身體發膚授之于父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孝順父母。
這跟佛教的矛盾很尖銳,人們一時之間是無法接受的,佛教早期入華也并沒有急著吸引信仰者,而是翻譯佛經,佛法僧缺一不可,佛有了僧有了,還沒有經。
這便是佛教本土化的過程。
東漢時期,僧人們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在翻譯佛經了,但是翻譯佛經是有問題的,首先當時的僧人都是有什么經書,翻譯什么經書,大腦中記得幾章幾品就翻譯幾章幾品,其次大家知道語言不通,有些東西很難翻譯出神髓。
就譬如唐詩宋詞翻英文能直譯,但意境這些東西很難表達得像中文這么美,翻譯佛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僧人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后他們就在漢語里面尋找和佛教的理論,觀念,概念相近的一些詞語來翻譯。
找著找著,發現中國道教文化里面有很多概念,觀念和佛教的概念,觀念相似。
所以他們常常借助于道家的概念來翻譯佛教的術語,同時也借用道教的一些神仙方術來作為佛教的宣傳方式。
早期的中國人會把道教和佛教混在一起,以為佛教是道教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