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此時難度不大,那本侯也不必來問孟孫你了。”
“君侯可是太看得起我了。”
張賓苦笑一聲。
面前這位郎君,可是當著皇帝的面把軍隊化為己有。
用形象一點的比喻便是皇帝剛要吃一根雞腿,作為臣子的王生卻是想著如何把這個雞腿搶過來。
這難度能不大
張賓想了很久,抬頭看王生之時,還是搖搖頭。
“難難難”
“或許可行,只是孟孫你不敢想罷了。”
若這個時代是唐朝,府兵制,王生的這個想法當然是可以收一收了,但這不是。
尤其這些州郡兵,與中外軍不同。
中外軍皆是世兵。
所謂之世兵,便是皇帝規定將領享有領兵權,并且代代相傳,將領死后,子弟接替統領父兄故兵。
由長子、長孫世襲;無子,由弟繼承;子弟幼弱,或有罪,經皇帝指定,由別人暫為代領,一旦子弟長大或有罪赦免,經皇帝批準,即歸還故兵。
世襲領兵制使兵將結合空前緊密,并促進部隊戰隊力的提高。
州郡兵是當地招募的軍隊,并非是軍戶。
這便給了王生可乘之機。
以唐朝的府兵制來說,為何王生沒有可乘之機。
了解府兵制,便要先知道為何叫府兵。
為何叫府兵呢
當時的唐朝地方政府分兩級,下一級是縣,上一級是州,這都是管地方行政的。
府兵之府,是在地方那個行政區域州縣之外的另一種軍事區域的名稱。
府是指的軍隊屯扎地。
在郡縣這一地區里,另劃一個軍事區域,這區域就稱為府。
唐代都稱之為折沖府,折沖府共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這些軍人又是怎樣來歷呢
當時戶口本分九等,這都是根據各家財富產業而定。
據當時法令,下三等民戶,是沒有當兵資格的,只在上等中等之中,自己愿意當兵的,由政府挑選出來,給他正式當兵。
當兵人家的租庸調都豁免了。
這是國家對他們的優待。
此外則更無餉給,一切隨身武裝,也許軍人自辦。
這樣的人家集合上一千二豁免了,這同樣也是國家對他們的優待。
如果某地是軍事要地,便在那地方設立一個府,募招上中等人家壯丁籍為府兵。
這種府的數目,有時多,有時少。
大概唐代全國共有六百個到八百個府。
若假定這八百個府都是中府的話,那唐代全國便有八十萬軍隊,大概最少也有四十萬。而這四十萬乃至八十萬的軍隊,并不要國家一文錢,一粒米來給養,因為他們自己有田有地。
他們一面保衛國家,一面還自立生產。
這八百個府的三分之一將近三百個,分配在中央政府附近,即唐代人之所謂關內,即山西函谷關以西長安四圍之附近地區。
其余三分之二,四百到六百個府,便分布在全國,而山西和其他邊疆又比較多一些。其他地區又少一些,有一州只有一府的,或一州并無一府的。
府兵也是到了二十歲才開始服役,每個府兵須到中央首都宿衛一年。
此外都在本府,耕田為生,而于農隙操操練。
當宿衛的,叫做上番,番是更番之意,商販則正如漢人所謂踐更。只漢人踐更,是在地方服役,唐人上番,則向中央服役而已。
府地距離中央五百里的,宿衛一次得五番,一千里的七番,一千五百里者八番,二千里十番,二千里以外十二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