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番數計算,五百里者往返兩次,適抵二千里者往返一次。
一千五百里者往返三次,適抵二千里以外者往返兩次。
計番數,可以輪番到中央,上宿平均勞逸。若遇國家有事,則全國各府均可抽調,并不與宿衛番數相干。
這是說的兵隊。至于軍官呢
在中央直轄有十六個衛,每個衛,都有一個名稱,各衛的都設有大將軍。
有事打仗,就由大將軍統領出征。
待戰事結束,兵歸于府,將歸于衛。
軍隊回到本鄉,在他府里有一個折沖都尉,是主平時訓練的。
所以唐代養兵,既不花一文錢,不費一粒米,而養將,也不使預問政事。
除卻戰事外,也并不統帶軍隊。
武官立功,以勛名獎勵。文官份品級,武官份勛階。
故武官又稱勛官,勛官有爵號無實職。
立功以后,最高的在朝做大將軍,多數還是回家種田。
然而他獲有勛爵,國家社會對他自有某種優待。
有時是經濟的,有時是名譽的。
府兵制,是盛唐強盛的一個原因。
之所以府兵制很難讓人鉆空子,原因有很多。
其一,隔離將軍與士兵,及時收回兵權。所謂兵符,是一個信物而已,相當于公章。
如果將軍與士兵長期廝混,使得士兵非常認可將軍,那么兵符形同虛設。
所以,隔離將軍與士兵,需要打仗時,將軍拿著兵符去領兵。
其二,均衡派系力量,并補充候選人達到威懾作用。使得有權的將軍,不敢亂動。
在此次西征,司馬遹是全權交由王生與張泓來做的,自然沒有均衡派系力量的成分在里面。
在皇帝看來,齊萬年是小患,收拾齊萬年不過是順手而為的,在皇帝心中,真正的敵人是齊王。
至于思想教育。就是所謂的皇權神話,讓士兵樹立為皇帝服務的意識。
如今確實是君權神授,但是這些士卒被世家收歸囊中之后,自然也是有洗腦教育的。
恐怕在這些士卒心中,皇帝的權威還不如將軍的權威。
這么多年的世家私軍教育,這些士卒心中對皇帝的忠誠也會被消磨得一干二凈。
更不要說原本這些州郡兵成立對皇帝便沒有多少忠誠。
他們這些人參軍,不是為了保家衛國,只是為了吃飽飯而已。
“不敢想”
張賓愣了一下。
“若是敢想的話,將世家私軍收為己有,倒不是不可能,只是”
張賓挑眉看了王生一眼,說道“陛下若是知道這事,對君侯來說”
“此事我自然有想過。”
到他班師回朝的時候,皇帝要對付的是齊王了。
在這個時候,皇帝便是知道了,也會引而不發。
況且王生做事,自然是隱秘的。
皇帝能不能發現,還是另一回事。
畢竟他不是全部掌握。
而只是掌握一部分軍隊罷了。
亂世之中,唯有手上的軍隊才是真的。
其他的名望才德,過眼云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