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是學歷史的,自然沒有如常人一般對科舉制有偏見。
實際上,科舉制是利大于弊的。
要評價科舉制度功過,自然需要了解科舉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選拔制度。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采用分封制,選士也依靠世襲制度。
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
到了東周,制度開始崩潰,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分封制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
皇帝為管理國家,需要提拔民間人材。
當時采用的是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
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后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
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
這個制度開始初衷的改變察舉制的劣勢支出,但是,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
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后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于門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也即是說,科舉制度出現之前的一系列人才選拔制度,盡管經過多次改良,,存在的最大的問題仍在于“不公平”。
盡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從公開考試、平等競爭的形式上說,則具有一定的現代性,這種平等擇優的競爭方式具有超越帝制時代的生命力。
其實后世的高考,又何嘗不是科舉制演變過來的,都是國家機器統一考試。
至于科舉制的很多黑點,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譬如說科舉無法選拔真才。
其實這一點已經不僅僅是對于科舉的懷疑,而是對于所有考試的。
甚至是后世的高考制度。
有些人認為考試使得人才發展單一化,壓榨了人的創造性,甚至認為科舉考試腐蝕讀書人,使讀書人淪落。
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是失意之人。
所謂之屁股決定腦袋。
往往將文學作品中虛構出來的范進、孔乙己當成科舉人物的代表,以為科舉制造就的都是這種類型的腐儒。
卻忽略了大量真實的杰出的科舉人才。
事實上,據統計,隋唐五代至清代及近代作家共六百零二名,其中進士和舉人等出身者共三百四十一名,占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六點六,而且這還不包括秀才一級的科舉中式者。
因此,可以說中國帝制時代后期多數文學家是科舉出身者。
還有人說,科舉造成中國科技落后。
這更是無稽之談。
在探討中國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時,將主要矛頭對準科舉是一種很流行的說法,但這種說法過于籠統而缺乏具體分析。
唐宋兩代重視科舉,尤其是宋代科舉地位崇高,是一千三百年中國科舉史上最為重視科舉的時期之一,而當時中國科技卻遠遠領先于西方。
簡單將科技落后歸咎于科舉顯然是不能夠的。
事實上,中國科技的落后是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
中國人向來重治術輕技術,并且科學研究還會受到各種限制。
舉天文的例子來講,從晉到明,一直禁止私藏天文書籍,禁止私自研究天文,這種種限制,無疑會阻礙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