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吖一聲,門開了。
裴行見到眼前的是王生與衛階,臉上頓時露出震驚之色,接下來,便是受寵若驚之色。
“君侯大駕光臨,在下甚是榮幸,請。”
王生笑著步入客房。
“你是聞喜裴氏之后”
第一個問題,王生與之前問的問題一般。
“確實是。”
裴行一臉迷惑,不知道王生問兩次名字是什么意思。
“只是問問而已。”
王生輕笑一聲,接著說道“寒門士子策問過了,本侯現在來,是策問你的。”
裴行臉上連忙露出鄭重之色。
“還請君侯考校。”
王生輕輕點頭,說道“所問有三,你能選擇自己擅長的作答便是了。”
王生將在之前大堂說過的話,再說了一遍。
裴行聽完,果然沉默起來了。
片刻后。
“那在下便選異族人這一條罷。”
對諸王,裴行自然是不敢妄加議論的。
至于益州的事情,他也不熟知,便只得是選擇異族人了。
況且,對異族人,裴行還有些了解。
“且說。”
王生靜靜的看著裴行,后者輕輕的吸了一口氣,說道“主要便是在于雍梁并州異族人太多了,烏桓人,鮮卑人,羌人,氐人,甚至比漢人還要多,且,受不到漢人的重視。”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句話當然是沒有問題。
但這些異族人在漢人的土地上生活了幾十年,為何還會一直反抗
照理說,應該是被中華文化給感化了才對。
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
在雍梁并州,氐人是氐人,羌人是羌人,烏桓人是烏桓人,鮮卑人是鮮卑人。
為何會如此
答案呼之欲出。
漢人根本沒有想過要接納這些異族人,在漢人眼中,他們就是工具人而已。
更有甚者,只是牲畜,或者連牲畜都不如。
接著,裴行又說了一段關于烏桓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關于一支烏桓人騎兵首領的故事。
這個故事也很簡單。
說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在降服漢中張魯后,向中原撤軍。
撤軍過程中,把一隊烏桓騎兵留在長安的附近,保衛魏國的西部。
這支烏桓騎兵的首領叫魯昔。
魯昔因為妻子在晉陽,分隔兩地,甚是思念,所以就背叛了曹魏,領著騎兵到了并州接老婆回草原。
結果被時任并州刺史的梁習招募的鮮卑人殺死。
說到這里,王生也明白裴行要說什么了。
漢末魏晉之際,烏桓人勢力強于鮮卑。
實際上,烏桓人很早就參與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
袁紹和烏桓人來往頻繁,甚至借烏桓騎兵替自己打仗。
曹操滅了袁家,烏桓也被曹操打敗了。
烏桓的大首領甚至被曹操大將張遼在戰場上直接砍了。
之后烏桓就開始和曹操合作了。
在很多人看來,草原游牧民是殘暴的化身,但實際上草原游牧民的生活比漢地更加自由散漫,當然生活也更加貧乏。
由于游牧經濟的主要財產積累形式是牛羊牲畜,當游牧者遭遇災害或者專制權力的時候,往往就趕著牲畜到另外一片草原生活了。
游牧民往往是沒有什么中央政權的。
所以,烏桓人如果產生所謂“大首領”,那往往是大首領的個人魅力或者大首領的部族非常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