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參之股,按照比例分錢,當然,皇帝除外,皇帝占大頭,五成。
將作監所鑄兵刃,賣與朝廷,朝廷再給中軍。
也就是,大家賺朝廷的錢,賺下百姓的錢。
原本這個方法應該是阻礙重重的。
但是,皇帝,大臣,宗王,這些個阻礙勢力,全部進來了。
把敵人變成自己的人,也就是沒有敵人了。
其中,最屬皇帝開心了。
皇帝占五成,也就是鑄兵賺取的錢,他拿到是大頭。
王生給皇帝簡單得算了一筆賬,后者聽完之后,眼睛都直了。
因為這個數字實在是太大了。
大
當然是大了。
軍火生意,能不大嗎
王生此舉,直接是用百姓的錢,給軍隊鑄造兵刃,順便滿足皇帝大臣的奢華之欲。
錢
沒人會不喜歡。
有人反對,那便是與下勛貴反對,便是與皇帝反對。
這事情自然可以高枕無憂了。
鑄造兵刃的事情交由王生,王生也在想另外一件事情。
具體來,是鑄造兵刃的方法。
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
“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二,謂之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鋼鐵兵器正式裝備部隊后,因為硬度和韌度都明顯地優于青銅,也由于騎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沖鋒陷陣、馬上接戰的戰術需要,對兵器的強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漢末年時,鋼鐵兵器幾已完全取代了青銅。
煉鐵之法中,春秋戰國當時使用的冶煉方法稱為“塊煉法”。
當時煉鐵使用木炭作燃料,熱量少,加上爐體,鼓風設備差,因此爐溫比較低,不能達到鐵的熔煉溫度,所以煉出的鐵是海綿狀的固體塊,稱為“塊煉鐵”。
塊煉鐵冶煉比較費時,質地比較軟,含雜質多,經過鍛打成為可以使用的熟鐵。
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復加熱,鐵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夾雜物后成為鋼。
這種鋼組織緊密、碳分均勻,適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后進一步發展到“百煉鋼”技術。
人們在打制器物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折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燒燒打打、打打燒燒,重復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煉鋼。
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品質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寶刀、寶劍。
在西漢中晚期,中國出現新的煉鋼技術“炒鋼”,這是在生鐵冶鑄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煉鋼技術。
其基本方法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后加入鐵礦粉,同時不斷攪拌,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獲得鋼,這就是炒鋼技術。
這項技術的發明是煉鋼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冶煉業能向社會大量廉價、優質的熟鐵或鋼,滿足生產和戰爭的需要。
但是炒鋼和百煉鋼技術還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鋼工藝復雜,不容易掌握;百煉鋼費工費時。
以皇帝現在要求王生的速度,這個炒鋼法,是不行的了。
也就是,王生要用到另外的一種方法。
也就是灌鋼法。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