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看著王生,輕輕點頭。
“陛下志氣是有的,但是動作太大了,腳步邁的太大了,這便是禍患的根源。”
司馬遹步子邁的太大,王生也知道,王導也知道,甚至皇帝他自己也知道。
但就是有些事,是知道了,都要做的。
在皇帝司馬遹看來,他的時間是寶貴的,他還要追著漢武帝的腳步,可沒有時間繼續在諸王上消磨著。
而且,皇帝司馬遹還有另外的想法在里面。
若是他按部就班,那些有心人反而是不會跳出來了,而只有當他用一些激進的手段的時候,才會有人站出來。
在現在的皇帝看來,魏郡之亂,恰恰是有心人站出來的結果。
“張公先別急著下結論,陛下乃圣人,懂得的東西,是比你我二人要知道得多的,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對于王生這句話,張華倒是沒有反駁。
當然,在心中,他是十分不屑的。
現在的皇帝司馬遹是他看著長大的,多少斤兩,他張華會不知道
“陛下確實圣明,只是過剛易折這個道理,諸位也是懂得的。”
“說了這么多,張公要晚輩過來,是何事怎么說到現在,晚輩心中還有些迷糊呢”
這張華繞來繞去的,反而是要把王生給繞暈了。
“今要你過來,老朽便是知道,你是陛下邊重臣,你所言語,陛下皆能聽之用之。”
“張公的意思是”
張華臉色不變。
“我有些話,要與陛下說。”
當我是毛利小五郎呢
“張公若是有話,可以直接與陛下說,何故假借晚輩之口”
現在張華雖然是乞骸骨了,但要說見皇帝一面,那還是沒有問題的。
張華臉上卻多是苦笑之色。
“若是陛下愿意聽我的話,我自然是直言不諱的,但陛下覺得我不可信,我說出來的話,反而會起到不好的作用。”
“有道是正不怕影斜,張公既然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番苦心,陛下自然是知曉的。”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張華在嘴中咀嚼,眼睛發亮。
這不就是他現在的心境嗎
若是他能寫出一篇文賦,送到皇帝面前,恐怕他重新出山,便成了可能了。
“這句話,又是出在何處”
王生當即就要將范老的名字搬出來,但還是忍住了。
岳陽樓記中,還有一句更經典的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句話要說出來,當真是為國為民的忠臣形象了。
只可惜,現在的張華,畢竟還是沒有范仲淹的所感所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