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二十二州,是按照三國各州來計算的,并非是天下十三州計算的。
三國時魏有十二州,吳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晉將吳、魏分治的荊州、揚州合并,得十五州。晉武帝從原涼州中分出了秦州,從益州分出了梁州、寧州,從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計十九州。
晉惠帝分荊、揚置江州,分荊、江、廣三州置湘州,最終得二十一州。張氏在涼州承制在西域設立沙州,晉朝總共二十二州。
都督府軍就是趙廞,耿滕,羅尚手上掌握的士卒,那宗室軍,就是天下諸王掌握的士卒了。
當初,晉武帝司馬炎為了保護皇室和宗親,允許宗室建立武裝,保衛中央皇帝,也用以自衛,宗室軍有嚴格限制,大國不能超過五千,小國千人,比起曹魏宗室僅百人護衛是增強了很多,既能在中央有權臣篡國時入援勤王有兵力參戰,限制兵力最多五千又能防止出現七王之亂那樣兵力多的宗室叛亂。
司馬炎最初封二十多王,宗室軍約十萬。
但到了現在,王侯也多了,宗室軍自然也就多了。
其中還有因為各種借口擴軍的。
這一點的典型代表自然就是長安的司馬颙了。
打著鞏固雍涼,鎮壓羌氐的旗號,他手上的宗室軍,恐怕已經有十萬之數了。
這其中,還有心懷撥測的齊王,他手上的宗室兵,數量應該是不比河間王少多少的。
至于私軍,就更好理解了。
晉朝私兵成為重要軍事力量,和三國時代的豪強私屬相仿,都是稱家兵,通常是世族門閥的親屬門客等,著名的私兵有祖家軍,祖逖帥私兵北伐,在司馬裒支援下收復河南。
私兵的數量龐大,世家門閥的私兵總數近百萬。
民族軍,值得便是并州匈奴五部,還有雍涼的羌人氐人。
西晉有大量的異族武裝,這些效忠晉朝的邊疆民族軍是晉朝重要的軍事力量,不僅能幫助晉朝守衛邊疆,也在平定內部叛亂和分裂,甚至在晉朝開疆中發揮重要作用。
著名的民族軍有段氏武裝、拓跋部武裝、慕容部武裝等,總兵力超過百萬。
晉朝裁撤了郡兵,州兵歸都督府,裁撤州郡兵主要削減了郡兵,僅有武吏鎮守,大郡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總計武吏共萬人左右。
但州有都督府,仍有兵力作戰,張華、唐彬等開疆拓土都是帶著都督府軍。邊疆地區的防御靠民族軍,像拓跋部樹碑效忠司馬衷,就有奉承晉皇,捍御邊疆的碑文。
當然,這里時不時來的百萬大軍,其實是虛報了。
而且虛報了很多,大多是連后勤都算上去了。
看上去,天下軍隊有兩三百萬,其實并沒有這么多,常備的,最多只有四五十萬,其他的也是做屯田之用的。
拿了武器就是士兵,拿起鋤頭,就是佃戶農民。
這種半吊子軍人,在打起仗來,水平自然是有限的了。
這五種軍隊,戰斗力最強的,就是中軍了,其次是都督府軍與宗室兵。
民族軍則是第三檔次,在民族軍下面的,自然就是私兵。
這私兵,你說是護衛,也沒有問題,說是農民,也沒有問題。
在關鍵時刻,世家就是能夠召集這么多人過來。
中軍素有以一當五,甚至是以一當十的戰力,訓練有素,這也是皇帝敢與世家與宗王叫板的原因。
我手上有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