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氏最終能夠后來者居上,還真不是光靠陰謀詭計或是心狠手辣就能做到的。司馬氏可以半道截胡,其中一半是運氣,另一半則是處世的智慧。
想要了解司馬懿的權謀手段,就要先從司馬懿的出身講起。
這也是王生選擇看司馬懿手記的原因。
因為是個人筆記,這寫上去的東西,基本上就是他心中所想的。
司馬懿是大家族出身,司馬氏一門居于河內郡溫縣,屬于當地的名門望族。
論名望、論財富和社會資源,司馬氏雖然比不上那些寡頭級別的門閥大族,但肯定是比劉備這樣地方豪紳之家要強。
如果做大致的橫向對比,這個家族應該和南陽郡的諸葛氏差不多。
東漢末年的社會形態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各個大家族幾乎壟斷了社會的一切財富和資源。一個大族,其實就相當于個袖珍的國中之國,尤其是在黃巾起義以后,這些大族普遍都有了私兵,說是一個弱化了點的諸侯國也不為過。
而同一地域內的各個大族,又會彼此通過聯姻交叉持股,最終形成聯盟,所以當時就有了潁川士族、南陽士族、河內士族這樣的說法。譬如荀或陳群就是潁川士族的代表,諸葛氏則是南陽大族。
長坂坡時趙云給自己喝號,說的是「常山趙子龍」,要把籍貫帶出來,原因就在于他也是士族子弟。
所以三國時的「國」,和我們通常說的國不是一回事,他們內部的統一程度,其實遠不如戰國時代變法后的各個諸侯國。
換句話說,魏蜀吳三國并不像三個獨立的國家,而像是三個門閥聯盟,不過三個聯盟都各有一個龍頭老大。
以司馬氏手中的資本,要想獨自立起門戶是做不到的。所以天下大亂這個變局,對他們家來說也不存在跑馬圈地的問題。
在當時,這個體量的家族要想在亂世中求存,唯一的選擇就是帶資入股,選擇一家加入進去。
司馬懿23歲那年,曹操就曾經下過征辟令,讓他去自己手下做官,結果司馬懿稱病,躲了這次征辟,然后就一直閉門不出。
司馬懿之所以這么干,各種的緣由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一保留余地」。
司馬氏的勢力說大不大,但說小也不小。
因為有資源,所以肯定誰都惦記,又因為資源不多,所以這樣的家族很難獨自把握自己的名義。
更要命的是,當時河內郡所處的位置,正好夾在曹操和袁紹兩派勢力之間。
這種情況下,任何賭博性質的押寶都是不可取的,押對也就罷了,押不對就是全族幾百上千條顆人頭落地。
在居于弱勢地位的情況下,任何時候你的首要任務,都不是琢磨什么彎道超車謀求發展,而是生存。
當時,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和大哥司馬朗都已經在曹操麾下為官效命。
按照三國時代的游戲規則,司馬氏這個時候應該已經算是在曹氏集團入股了。
此時官渡之戰剛剛結束,雖然河北的袁紹已經大敗,但袁氏殘余勢力尚存,未來局勢的走向其實依舊存在變數,這里面的風險,是司馬家承受不起的。
在曹操這邊,反正已經有司馬防、司馬朗父子兩人,早就完成了入股,曹操怎么也挑不出司馬氏的毛病,那么司馬家留著一個聲望很高的二兒子司馬懿沒有為曹操做事,就始終給自己家的未來多保留了一種可能性,這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兩邊下注。
或者也可以這么說,如果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那么給自己多保留幾種可能性,等候最佳的時機,最明智的選擇。
看到此處,便是王生也不得不佩服司馬家,佩服司馬懿,佩服當時的那些士族,當真是多智如妖,把事情的方方面面都給想好了。
司馬懿這一等,就足足等了七年。
七年之后曹操已經完全控制了中國北方,局勢走向已經沒有一點懸念,這個時候,司馬懿就很痛快地接受了曹操的再次征辟,做了司空府的文學掾秘書長。
作為缺乏資源的后來者,最好的選擇就是永遠保證自己能夠跟從贏家,在嚴酷的外部環境下,這未必能保證你也贏,但至少盡可能地保證你不輸。